裝裝糊塗,事事皆通達

人人都想聰明,並且急於用這種聰明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其實,聰明難,糊塗更難:聰明有益,糊塗也更有益。一個人要用足夠的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失之於人,有時候不妨以靜制動守拙若愚,這種處世的方法比處處聰明更勝一籌。尤其當身處複雜莫測的險境時,“糊塗”還是精明,往往是決定個人前途甚至身家性命的關鍵因素。糊塗的智慧,簡單來說就是把靈巧隱藏於笨拙之中。那些表面看來糊塗的聰明人,心胸似水一般沉靜而深不可測,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有“糊塗”的處世方法,所以他們就永遠沒有過失,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攻擊。

在很多時候,只要不牽涉到根本利益,睜一隻腿閉一隻眼就過去了。根本不值得花費太多心思去計較。那些凡事都要顯得聰明的人,無非是吃不了虧,在爭取這一分利益的同時卻不料得罪了人,最後總是像《紅樓夢》裡的王熙鳳一樣“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而有時候裝裝糊塗的人,卻只不過是眼前吃點小虧,他們考慮的卻是長遠的、更大的利益。時不時裝糊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正因為看得更遠,所以他們失去的更少,得到的卻更多。

富粥是北宋仁宗時宰相。當時朝廷中的變法派和保守派的鬥爭日趨激烈,朝中官員動輒獲咎,大臣們不斷遭受貶謫,甚至被殺的也不在少數。富弼當然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是他卻始終能夠保全自己,成為北宋一朝為數不多的“高齡宰相”,並且被朝廷上下大小官員交口稱讚其品行優良,而這一切,都跟他平時為人處世的方法是分不開的。

富粥在年輕的時候,“提筆能文”,才華出眾,曾被范仲淹稱為“王佐之才”,並大力提拔。才氣逼人,仕途平坦,再加上年輕氣盛,使得富弼常常在不經意間得罪一些人,事後他自己也會深感不安。經過長時間的自省,他的性格漸漸變得寬厚謙和。

一次,一個窮秀才想侮辱富弼,便趨富弼外出時當街攔住他,並當著眾人的面挑釁地說:“聽說你博學多識,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富弼當然知道來者不善,但是也不想得罪他,於是也不令隨從驅趕,反而爽快地答應他了。

秀才問富粥說:“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富弼裝作不解,回答他說:“我不知道。”秀才哈哈大笑,說:“有人說你滿腹經綸,原來也不過如此啊!”說完,大笑而去,周圍的人本來認為富弼會有什麼高明的見解,卻不料他這麼作答,於是也紛紛附和。

富弼卻毫不介意,繼續趕路。他的僕人埋怨他說:“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回答,怎麼您卻裝作不知道呢?”富弼說:“此人是輕狂之士。如果你拿理由和他辯解,必定會言辭激烈,氣氛緊張,無論誰把誰駁得啞口無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更何況他心胸狹窄,必定會

記仇,既然如此,有何必要爭呢?”僕人聽後,還是不理解,只認為富弼是膽小怕事。

幾天之後,秀才又在街上攔住了富弼。富弼居然主動前去打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走;之後,又回頭大聲對著富弼說:“富彥同真是一烏龜!”富弼裝作沒有聽到,毫不理會,繼續向前走。有人告訴他說:“他罵你呢!”富弼說:“恐怕是在罵別人吧!”那人又對他說:“他指名道姓地罵你,怎麼是罵別人呢!”富弼說:“恐怕是同名同姓吧!”富粥裝糊塗,可真是裝到家了。那位僕人如果還在場的話,一定還會認為富弼膽小怕事,但是富弼如果憑一時之氣就和對方爭吵起來,即便沒有危險,麻煩總是少不了的。而將這種態度運用到政治領域,也就可以理解富弼為什麼樹敵那麼少了。

唐太宗時,大臣張蘊曾經呈給皇帝《大寶箴》,其中有“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兩句。意思是說,那些處於上位的人,不能事事都糊里糊塗,渾渾噩噩,但是也不能過於苛察精明。明察秋毫是一種本事,而本可以精明卻寧願裝糊塗,實際上更要智慧。歷史上這樣的事件數不勝數。如武則天當皇帝時,滿朝大臣得到她寵信的只有狄仁傑一人。有一日,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他在汝南當地方官時很有政績,但是有人誣陷他,並問他是否想知道誣陷者的名字。狄仁傑首先感謝武則天對他的信任,接著說不願知道。武則天聽了之後,深為讚歎。

裝裝糊塗,事事皆通達

狄仁傑

曹操也曾經“寧願糊塗”過。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在收繳袁紹的往來書信中,得到許多曹方官員及自己軍中將領寫給袁紹的信。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查明內部立場不穩者的絕好機會。但是,此時袁紹已被擊敗,騎牆者的希望已經被斷絕,而此時又是用人之際,不能不用這些人。既然如此,進一步地徹底調查只會讓自己內部不穩定,而沒有其他好處。所以,曹操也寧要糊塗,他把收集到的書信全部都付之一炬,並且對部眾說:“袁紹當時那麼強,即使我都感到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你們呢?”慷慨地原諒了他們。

裝裝糊塗,事事皆通達

曹操

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戰將,名為馮異,他不但英勇善戰,而且對劉秀忠心耿耿。他多次幫助劉秀擺脫困境,甚至還是他首先建議劉秀稱帝的。他治軍有方,而且為人謙遜。每當諸將相聚、各自誇耀功勞時,他總是一人獨避大樹之下,因此,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馮異長期轉戰於河北、關中,深得民心,成為劉秀政權的西北屏障。這麼重要的位置,自然容易引起劉秀的猜忌。一個叫宋嵩的使臣,先後4次上書詆譭馮異,說他控制關中,擅殺官吏,威權至重,百姓歸心,人稱“咸陽王”。馮異對自己的久握兵權,遠離朝廷,也不大自安,於是一再上書,請求回到洛陽。劉秀儘管對馮異不大放心,但是西北地區卻非馮異不可。考慮再三,劉秀乾脆把宋嵩的告密信全部送給了馮異。馮異看了信後,惶恐不已,連忙上書自陳忠心,劉秀回書說:“我與將軍,義為君臣,恩如父子,我還會對你猜忌嗎?你就不必擔心了!”劉秀這一招實在高明,既可解釋為對馮異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對他已經有了戒備。馮異心知肚明,自然就只能誓死效忠了。

富弼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能在政治鬥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實屬不易。在某種程度上,他的政治智慧已經在他平常為人處世的方法上表現了出來,也就是說,不必凡事都斤斤計較,通事不勞裝裝糊塗,忍讓一下退幾步。對幹那些沒有必要爭執的利益,完全可以裝傻充愣,當做沒有發生過,這樣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也可以規避潛在的風險,要知道,人生處世,尤其是身處政治漩渦之中,每一份潛在的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

狄仁傑、曹操和劉秀則是另外一種“糊塗”,與它相對的是明白事實的真相。知道過去是誰誣陷了自己,對狄仁傑來說並沒有多大的用處,而誣陷者卻會因此而擔心狄仁傑挾私報復,反而多事,所以狄仁傑寧願糊塗,不願苛察,這樣就贏得了民心,也獲得了武則天的肯定。而像曹操這種拒絕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情的做法,反而會使搖擺不定的人受到信任而感激,進而安定下來,也的確非常高明。劉秀明明對馮異感到不信任,卻寧願不提此事,大表信賴之意,這樣,即便馮異真是懷有異心,恐怕多半也會回心轉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