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篇(二十二)

《論語》八佾篇(二十二)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論語》八佾篇(二十二)

圖片摘自pexels。com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裝置,管仲也有這樣的裝置。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論語》八佾篇(二十二)

圖片摘自pexels。com

評析摘錄

之所以認為管仲“器小”,孔子有兩點依據,一是管仲缺乏節儉的美德,二是管仲不遵禮制。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禮制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管仲不遵禮制,當然稱不上君子。在古代道德評價中,節儉佔有很大的分量,而管仲生活奢侈,故而受到孔子批評。有人也許會問,遵禮和節儉與“器小”有何關係?在孔子看來,遵禮是對傳統和制度的敬畏,節儉是對自己慾望的約束,越禮必然狂妄,奢侈必然放縱,狂妄放縱的人肯定偏狹,容不下不同思想和持不同意見的人,故曰“器小”。器小之人,固然可以憑才幹成功於一時,但很難廣採博納,建立起為後世效法的制度。的確,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了偉大功業,但是,在他死後,齊國便人亡政息了。也就是說,管仲並未為建立一套真正的能使齊國長治久安的制度。孔子說他器小,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在古時,人們對於“器量”二字非常重視。因為,它不僅是為人之道,也是為官之道,是一種處世的哲學。向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聖明之君、賢達之臣、聰慧之士,無一不是器量大度之人,並因此成就一番事業。但是,像一些器量狹小之人,由於不能容人容事,等著他們的多是人生和事業上的雙重失敗。

其實,將此道理放到現代依然適用,做領導的若是沒有容人之量,打擊持不同意見的人,雖然有時能稱心遂意,但最後也難免會落個人才散盡,哪裡還有大業可成?反觀那些器量大、能容人的領導就應另當別論了。他們有著寬宏大量的美德,不僅能夠廣納天下英才,甚至還能化敵為友。試問,有著如此心胸的領導,何愁大事不成!

《論語》八佾篇(二十二)

圖片摘自pexels。com

本文摘自網路,以及圖書、刊物等資料,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論語》八佾篇(二十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