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要意味著我們要靠自己去創造一切。不管是用勞動掙錢也好,還是用智慧賺錢也罷,靠自己努力獲得的錢財花起來才會舒坦。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取!如果泯滅人性,誤入歧途獲得了不義之財,會讓自己提心吊膽,惶恐不安,最終也會落個名聲掃地,錢財兩空的境地。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01“不義之財不可取”竟被蘇軾題詞在牆上,成為經典名句

“不義之財不可取”的下一句話是什麼?到底是誰提出的呢?其實這經典名言正式出自蘇軾筆中。當年,蘇軾閒來無事去大相國寺看望自己的一個佛友,本來是想準備一起坐下來閒聊,兩個人分享一些生活上的感受。

可惜當日不巧,蘇軾被放鴿子了,這個佛友出門了,既然佛友不在,等待的無聊之時,蘇軾無意中看點牆上有一首詩: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蘇軾觀望這首詩很久,覺得佛友寫的這首詩內涵比較深,但是能與之相匹配的詩詞又是什麼呢?在思考許久之下,於是蘇軾他在牆上又寫下了另外一首詩: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詩寫完後,蘇軾又等了許久,見到佛友還是沒有回來,蘇軾就離開了大相國寺。而這首中的“不義之財不可取”成為了經典名句,蘊含了很深刻的道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是絕對不能要的。

雖然生活中充滿了很多誘惑,但是我們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不義之財不可取。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02東漢的國舅爺貪念過深,被漢恆帝處斬

東漢的國舅爺是梁冀,此人因自己身份特殊,長期欺壓百姓,霸佔富豪的田產。在他做官的時候,還收取大量賄賂,是一個名副其實囂張跋扈的官員。朝中各位大臣都會對他禮讓三分,畢竟是皇親國戚,誰都不敢得罪。

每年梁冀過生日的時候,都要大擺壽宴,各個地方的官員也開始對他送禮,光收到的禮金就達到上千萬銀兩,可以看得出來,在整個皇宮中,梁冀似乎比皇上的排場都要大。如果哪個官員送的禮金少,或者是送的禮品看不上的,都會被梁冀在日後找小腳,亂用職權進行報復。

在梁冀當官的這二十多年中,先後貪汙了30多億,而且東漢朝廷一年的土地租賃收入,被這個國舅貪汙了一多半。直到漢恆帝執政周,最終對他進行抄家,不義之財不可取,國家的錢都敢貪汙,自然此人沒有得到好的下場,最後被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03和珅貪財愛財,雖受乾隆寵愛,最終卻死在嘉慶手中

除了梁冀之外,我們知道歷史有名的貪官還有和珅。剛走向仕官之途的時候,和珅胸懷大志。當然也獲得了乾隆皇帝的賞識,對他寵愛有加。最後乾隆還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了和珅的兒子,變成皇親國戚後,和珅的貪慾也越來越深,可以說已經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和珅總是經常利用自己的職權去貪汙,收取各地方的保護費,有不少人如果在當時想做官的話都會給和珅送禮。那個時候的和珅膨脹欲很強,甚至已經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和珅的大部分錢財都來路不明,靠自己的俸祿,和珅根本不會有這麼大的宅院,那個時候的他因為貪汙,在整個京城中是首富。

然而當嘉慶皇帝即位後,和珅失去了乾隆這個保護傘,沒過多久,和珅就遭到了抄家,嘉慶皇帝認為不義之財不可取,和珅要為此付出代價,最後對和珅處死。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04柳宗元的《鞭賈》中的商人,因獲取不義之財,最後名譽掃地

我們都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鞭賈》這部作品也是經典之作。在這部作品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個商人專門從事馬鞭生意,他的馬鞭質量不好,卻裝飾得很華麗,隨便拿出來的一個馬鞭都要上萬。

有一個富人稀裡糊塗也沒看質量,就被馬鞭的裝飾所吸引,花五萬塊錢買回來。當他騎馬的時候,馬不聽使喚,他就用新買回來的馬鞭狠狠抽打,沒想到馬鞭一下子斷了。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這個富人回去找這位商人要求賠償,沒想到這位商人說賣出去的貨物概不負責。這件事被整條街的人都知道了,這位商人真的是顏面掃地,最後無法立足在市上。不義之財砸掉了自己的飯碗,還讓自己沒了名譽。

所以總體來看,不管是官員也好,還是商人也罷,都不可發不義之財。“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蘇軾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絕對不能要,在這個世界上有因就會有果,如果我們因為一時糊塗獲取了不義之財,終究有一天我們會為此付出代價。

“不義之財不可取”:淺道理深內容,蘇軾教會我們如何做正人君子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