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水鏡先生(也就是司馬徽)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是他還說了下一句,下一句是什麼呢?為什麼劉備擁有臥龍鳳雛兩人都沒有得到天下呢?先看看劉備為什麼不能統一三國,我個人認為有一下三點:

一、首先說說大的地理環境。曹、孫、劉三足鼎立的時候,曹操是佔得了中原大部分地區的,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啊,中原當時無論是經濟、人口和文化,都是非常強的,這就為曹操源源不斷的提供的兵和錢;孫權是佔盡江東,這也是富饒之地,能人眾多,這也是為什麼吳國是最後被滅的原因;而劉備佔領的是巴蜀之地,雖然有成都平原,但相對曹、吳來說,還是弱了點。同時蜀國對曹有秦嶺這個天然屏障,對吳又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的經濟戰略重地,這就使得蜀國像一隻被困住的猛獸,想出來,難!

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二、在來說說人才問題。曹、吳都是人才濟濟。曹營:文臣一等一的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武將有曹氏一族、夏侯一族、張遼 徐晃 張郃 樂進 于禁、典韋 許褚等等,人才就沒斷過層。吳營:文有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形成的人才梯隊交替承接,武有太史慈、甘寧、程普、黃蓋、韓當、周泰、淩統等等,死完一批又出一批。而蜀國呢,前期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武有五虎上將,這也是劉備能與曹、吳三足鼎立的根本了,但後期人才斷層了。龐統幫助劉備奪取西川時就犧牲了,實在可惜,法正也死的太早,以致夷陵之敗後,諸葛亮感嘆到:“要是法正還在世,他定能勸說主公別去討伐江東!”,也就是文臣只剩一個諸葛亮了,武將更是少的可憐,五虎將後,除了一個魏延,幾乎沒什麼名將了,而後期諸葛亮又只培養了一個姜維,獨木難支啊!

三、再說說領導人的問題。曹操是三個人中最厲害的一個人了,不管是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都甩其他兩個人幾條街。不說其他,單說用人這塊,曹操雖然存在奸詐,但實惠,你只要是個人才,他一定會給你相應的酬勞;孫權用人貴在真誠,是真心實意的待部下。反觀劉備,靠博取別人同情和建立的虛名起家的,虛偽成分較多,取西川時不聽龐統的計謀,好吃又怕醜,以致折損龐統、張松;夷陵之戰,假借關、張之仇欲滅東吳,不聽諸葛亮等人勸諫,剛愎自用,以致夷陵之敗,使得蜀國大傷元氣。所以劉備軍事才能、領導才能和個人品格都有待商榷。

所以從以上三點看,就算龐統不死,劉備也難統一三國。

從小說演義的角度看,水鏡先生還說過一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是劉巴的字,孝直是法正的字,兩個大能人,可惜法正死的太早,所以劉備註定不能一統三國。

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本身是句人物評價的廣告詞,聽聽就得了,表示此人很厲害,但若當真,就把天下看輕了,把天下英才看輕了,把天下梟雄看輕了。

爭奪天下,核心當然是爭人心。

爭人心比較虛,細分下來,爭奪人心需要三件東西,一是思想,一是武力,三是財力。

劉備想統一天下,必須在爭奪人心戰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必須在思想、武力、財力上全面勝過魏國和吳國,要比兩國加起來的力量還要大。

但是,劉備具備這種力量嗎?

顯然是不具備。

有人會說,你這說的,和臥龍鳳雛也沒關係啊。

有關係,所謂人才,都要歸結到思想、武力、財力之上。

就是說,人才分三種,思想之才,或者說謀略之才,武功之才,或者說軍事之才,財務之才,或者說內政之才。

這三種人才,不是同類的,不可或缺,不或代替。

安天下,或者得天下,需要是一個人才隊伍,一個人才梯隊,這就不是光臥龍、鳳雛能解決的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合格的組織部長的作用,要比臥龍、鳳雛的作用更大。

像曹操,他的組織部長就是荀攸。荀攸發現的人才非常多。

除了發現人才,還要選用人才,還要培養人才。

選用人才,要看機制。在這方面,魏蜀吳其實做的都不好。但魏國相對好一點,有九品中正制,比蜀和吳要好,起碼有標準,能讓人才知道走什麼路徑能出頭。

培養人才,各國都在做。但因為國家根底的原因,魏國培養人才的能力,比其他兩國強很多。這是因為,魏國佔據的是發達地區,教育傳統很好,官學和私學都相對發達,長時間積累下來,培養的人才自然比蜀國和吳國更多。

魏蜀吳爭奪天下,打的是一場持久戰。在三方都沒有大失誤的前提下,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