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噸的黃河鐵牛打撈上岸後,專家不知應怎樣保護,只得露天放置

《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有:“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母親黃河,孕育文明,華夏兒女,皆受其利。可時常氾濫,最早記有,大禹治水,千百年來,屢屢疏通,由來已久。

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想必每一位華夏兒女從小便知曉它的存在。全球範圍內,已知的四大古文明皆誕生於河流流域,而偉大的母親河則孕育了我們華夏文明。不過這條母親河的“脾氣”向來不好,時常會氾濫,發生洪澇災害。當初鯀和大禹就有先後被任命治理洪水。

之後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洪澇災害的記載,也說明了黃河氾濫的情況還是比較頻繁的,再一個古人對河流疏通、抗洪的工作認識不到位。直到唐朝,為了制止黃河氾濫的情況,特意製造了鐵牛鎮壓,後來隨著時間推移鐵牛也被捲入河水之中,直到三十多年前才重見天日。

根據史料記載,在唐開元年間為了穩固連線秦晉兩地的蒲津浮橋,唐玄宗特意下令鑄造鐵牛連線固定浮橋。大家一定會好奇,為什麼要鑄造鐵牛呢?一般來說在河邊鑄造“龍王”才更加合理。其實,早在《周易》中便有這樣的說法,牛象屬坤,坤為土,土自然可以克水,所以他們才會選擇鑄造鐵牛,有鎮壓洪水之意。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屬於迷信。要想治理河水洪澇災害,需要根據河流的實際情況,就像水文、地理環境,以及一年的降雨量等等來防治,而不是僅靠鐵牛。可有時候就是這麼奇怪,在鐵牛製成後,果然沒有再發生洪水災害,人們紛紛以為是鐵牛在起作用。

可它們的作用效果似乎還有期限,到了宋代,母親河再一次“發脾氣”,這一次不僅浮橋被毀,連那些鐵牛都被捲入河水之中,一時間無法確定它們的位置。等到洪水過後,當地人民想要將鐵牛重新打撈起來,可奈何鐵牛體積過重,他們也毫無辦法。

恰好有一個和尚經過此地,他提議可以將船隻裝滿河沙,然後將鐵牛與船隻相連,緊接著把船隻內的河沙扔掉。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船隻在水中位置的上升,鐵牛自然也會被打撈起來。就這樣鐵牛再一次被放在原地,大家都期望它們可以繼續防止黃河氾濫。

但實際上到了元代,隨著黃河變遷,鐵牛已經逐漸被泥沙埋沒。上個世紀初,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偶爾還可以看到鐵牛的身影,尤其在黃河旱期,那時水位較低,依稀可以看到牛角;但到了汛期,基本都看不到鐵牛的位置。而隨著時間推移, 它們也被逐漸越埋越深。

原本以為那些鐵牛可能從此深埋於黃河之下,但在1988年當地政府準備讓這些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古物重見天日,開始挖掘那些鐵牛與鐵人。最終一共出土鐵牛四尊,鐵人四個以及鐵山、鐵柱等等。大家一定想象不到,每尊鐵牛的重量竟然可以達到70噸左右,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技藝之高超。

不過,在這些鐵牛出土後,如何保護它們卻成為了一個問題。對於鐵製品,最害怕的便是生鏽,這麼多年鐵牛一直被埋於泥沙之中,由於空氣被隔絕,並沒有出現大面積生鏽的情況。但在出土之後,肯定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大家肯定會想到直接將它們放入室內便可以了,或者在原地搭建遮雨建築。

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之前在河北滄州地區有對類似的大型鐵器進行保護工作,叫做滄州鐵獅子,但因為多次保護不力,以及強行搬運等等,鐵獅子已經發生非常嚴重的損壞。如今,當地還特意修建了一個新的鐵獅子用作懷念。

所以說,這些鐵牛該如何保護也成為當地文物局一個重大的問題。最後,因為找不到更好的處理方式,只好將其露天放置。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山西永濟遊覽一番,與千年之前的工匠對話,欣賞那些鐵牛的鑄造工藝與鍛造水平,還有歷史長河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跡。

最後,總得來說,像類似於鐵牛這樣的大型鐵製品的保護工作,一直都是十分令人頭疼的,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可能稍不注意,就會釀成像滄州鐵獅子那樣的悲劇。希望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找到更加符合鐵製品保護的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