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買......”,三流的父母靠拒絕,二流的父母靠滿足,一流的父母......

圖片

孩子提出的要求,有的無理,有的無語,有的無趣。面對孩子的要求,我們不能盲目的滿足,也不能一味的否定。

前幾天,在超市遇到一位媽媽在水果區前訓孩子,因男孩的哭鬧聲過大,所以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

那個媽媽有點尷尬地蹲下身勸說:“現在櫻桃太貴了,等過段時間櫻桃上市了,媽媽再來給你買,好不好?”

但是男孩還是不肯,小手依舊不願意鬆開裝著櫻桃的保鮮盒。

這時他媽媽著急起來,說:

“我說不買就不買,你到底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男孩只好把手撒開,擦了擦眼淚,低著頭跟著媽媽去了蔬菜區。

圖片

這種情形其實幾乎是每個家裡都上演過的戲碼,看著那個“被迫懂事”的孩子,不免讓人覺得心疼。

當孩子開口提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

拒絕還是滿足?父母不同的迴應,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1

總是被拒絕的孩子,內心很匱乏

《奇葩說》有一期叫席瑞的辯手,他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裡,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家裡沒錢,你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圖片

有一次他在超市看到一個橘子罐頭很美味的樣子,於是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

雖然後來媽媽給他買下了這個罐頭,可嘴裡卻唸叨著:“這個罐頭的錢,抵得過我們吃一頓飯了。”

圖片

這句話讓他心生強烈的罪惡感,原本美味可口的橘子罐頭,成了童年一份苦澀的回憶。

長大後的席瑞,雖然物質條件不錯,但他內心卻始終匱乏,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好總會感到虧欠。

生活中,像他家這樣的父母也不在少數: “家裡玩具一堆,又不收拾,不給買了”、“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買不起。”、“爸爸媽媽掙錢很辛苦的,這麼貴,都可以買好幾天的菜了”……

其實當孩子提出要求的那一刻,至少對父母是信任的、依賴的,

可父母一次次拒絕,磨滅了孩子開口的意願。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說:

“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彷彿被父母推到了門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一直被拒絕的孩子,會在潛意識形成“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的認知,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圖片

有些孩子長大就變成一個事事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人,還有些孩子變得“懂事”,成為一味成全別人的老好人,只懂付出,不敢索取,幸福感很低。

這些孩子的內心像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當初的匱乏感。

2

總是被無條件滿足的孩子,容易不知足

其實,想要毀掉一個孩子,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不斷的滿足他,也不管他們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我家隔壁住著一對中年夫婦,他們的兒子今年上初中了。

但整天在家不是和他媽媽吵架,就是窩在家裡打遊戲。

後來聽鄰居講,小時候就是太溺愛孩子了,對他事無鉅細,什麼要求都無條件滿足他。

每次看到孩子渴望期盼的眼神,他就不忍心拒絕,就破例給他買一些玩具。

可孩子三天兩頭就鬧著要買新玩具,如果不給買就開始哭鬧,然後每次家人們都會心軟妥協。

沒想到後續的事情完全脫離了掌控。

從玩具到一些垃圾食品,再到後來的一些名牌

衣服鞋子手機,孩子的要求越提越多,越提越貴,父母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圖片

之前一次次的妥協,沒有讓孩子體諒到父母的愛和不容易,反而一次次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在孩子的心裡就形成了一種認知,認為只要是他想要的,媽媽都會無條件的滿足。

即使以後他要車子、房子、天上的月亮,爸媽都不會拒絕。

結果心甘情願付出一切的父母,最終換來了一個一味索求的孩子,不懂感恩,不知進取的孩子。

著名的教育學家盧梭曾說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

這只是一種無下限的溺愛而已。

父母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不懂得收斂,逐漸變得任性。一旦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意願就會開始哭鬧,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將來他長大成人,他會習慣性的索取,一旦得不到滿足,還會責怪父母的無能,他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只有付出才會回報,所以在未來的工作或者婚姻上都會受挫。

圖片

3

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拒絕孩子不合理的慾望

話說回來,一味拒絕孩子的要求,顯得過於殘忍,但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又顯得過於溺愛。

那麼,當孩子提出自我的要求時,作為媽媽的你要怎麼去權衡才是最佳的選擇呢?

01

合理的滿足

孩子提出來的需求分為合理可行的和不合理不可行的,對於孩子合理可行的要求,父母完全可以選擇適當的滿足。

這不僅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也會讓孩子有一種被尊重感,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他們積極樂觀的成長。

“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小時候,父母離異,他跟媽媽一起居住在擁擠的小房子裡。

為了更好照顧到他和弟弟妹妹,媽媽每天打兩份工,還有各種兼職。

生活拮据,可媽媽發現他愛看書,就經常買書給他。

圖片

在他對電腦產生極大興趣時,媽媽也沒有阻攔,攢錢給他買了人生第一臺電腦。

正因為媽媽總能看見並滿足他內心的需求

,才成就了埃隆·馬斯克這位創業奇才——前瞻性超前、想象力豐富、執行力驚人,深受眾人追捧和愛戴。

為了孩子所愛的東西和理性消費而言,媽媽們其實偶爾還是可以滿足孩子的,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合理需求有被看見,這也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02

不合理的拒絕

雖然要正視孩子的需求,但消費要有原則,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也可以選擇拒絕。

但是拒絕的時候,要先共情,再否定,孩子或許這個時候會失落,但是仍能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有一次綜藝節目中,黃奕聽到女兒說想要兩把瑞士軍刀。

她沒有立即去否定孩子的需求,而是先問清原因。

圖片

原來,女兒看到別的同學有,所以自己也想要,而且一下要買兩個。

很顯然女兒這種攀比式購物是不可取的,所以黃奕果斷拒絕女兒。

然後她又耐心地引導女兒思考,明白花錢的原則:

“買東西是自己需要才買,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為什麼人家有,你就一定要呢。”

圖片

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解釋為什麼現在不能買,告訴實際的原因,孩子或許會失落,但是,不會留下心裡的創傷。

這樣的媽媽不僅能指導孩子不盲目跟從,也能更好地讓孩子懂得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

對於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告知他們的需要性,可以讓孩子更加具有選擇能力。

03

制定一些規則,引導孩子買更適合自己的

平時可以制定一些規則,比如幫媽媽打掃一週的家務等等,用這樣的等價交換,自己掙錢或者存零花錢壓歲錢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比如,讓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幫忙,親身體會到一分一毛的來之不易。

只有讓孩子親眼見證、親手感受過賺錢的艱辛,他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隨意提出過分的要求。

圖片

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同時讓他知道好的東西都是透過自己努力得來,從而更加珍惜。

這對孩子將來在為人處世上也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當孩子提出“我想要”,請記住不要粗暴的拒絕,也不要一味的滿足,而是先聽聽,孩子心底的聲音。

如果不過分,適當滿足他的慾望是可以的。

但如果孩子明明不缺,是虛榮心作祟,父母就要樹立原則,耐心解釋,杜絕無節制的消費。

有原則的教育,才是愛的教育。

點個

【贊】

,父母是孩子格局形成的開始,孩子小小的要求,父母一句話的迴應,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