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是哭鬧、不講理,越是教育的好時機,不信你看——

愛一個聽話乖順的孩子是容易的,但是愛一個怎麼說都不聽的叛逆孩子,是很考驗爸媽耐心和修為的。

“我那麼愛你,我是很想和你好好說話、好好相處的,可是你就是不能好好配合,太讓人恨了。”這是無數忍不住要動手“修理”孩子的大人們的想法。

OK爸也曾在搞不定OK時問我:“要不要狠狠打一頓?!” 嚇得我立馬朝他翻白眼:“開什麼玩笑?”

後來得知那陣子OK爸和OK同班學圍棋的幾個家長交流,似乎全都打過孩子。其實,用這種教育方式的家庭非常多,有資料表明,即便到現在,仍有

50%以上的中國家庭在日復一日地實施著“不乖就打”的方針。

央視曾經拍攝過一部紀錄片,雖然取樣點是相對落後的山村,但是片中所紀錄的

由老人主力帶娃的家庭卻是繁華都市中無數養娃家庭的復刻,片中折射出的“隔代養育”問題,是中國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在育兒問題上繞不開的痛。

而紀錄片最有價值的地方,則是前來幫助這些老人提高育兒質量的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和做法,它不僅適合家有“隔代育兒難題”的爸媽看,也適合普通的爸媽,因為對於“如何用更理性、更合理的方式教養孩子”這個話題,本身就是每個爸媽的思考。

而紀錄片最有價值的地方,則是前來幫助這些老人提高育兒質量的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和做法,它不僅適合家有“隔代育兒難題”的爸媽看,也適合普通的爸媽,因為對於“如何用更理性、更合理的方式教養孩子”這個話題,本身就是每個爸媽的思考。

片中記錄最多的是一個名叫垶傑的男孩,在奶奶的日常照料下發生的各種互動,也是無數

老人帶娃的縮影

1歲9個月時的垶傑,爸爸媽媽常年外出打工,垶傑和姐姐留在老家被爺爺奶奶照顧著。拍攝期間,爺爺重病離世,媽媽帶走了姐姐,

只有奶奶和垶傑留在了老家。

奶奶接過了垶傑全部的照管工作。奶奶

很愛垶傑

,儘自己的所能

在照顧小垶傑

,但她也很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孫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要不聽話得多。

她每天大量的時間在和孫子拉鋸和戰爭:孫子做任何事在她看來都是錯的、不應該的。她發出禁令,但孫子卻偏偏要去做。於是奶奶日常的管教方式可以簡單的用三個字來總結:

禁!打!關!

因為對於“如何用更理性、更合理的方式教養孩子”這個話題,本身就是每個爸媽的思考。

孩子不聽話,只能狠狠打

第一招,凡是看不慣的行為,一律用“

垶傑是個天生好動的孩子,總喜歡摸摸這裡戳戳那裡,走在路上想要去摸摸東西,奶奶就趕緊說:

不要摸,摸了割手。

看見廚房櫃子下面有東西,就順手想要拿,奶奶馬上說:

不能拿

在別人家玩也是,在奶奶眼皮子底下

各種不行。

和小朋友一起玩花花,垶傑一隻小手剛舉起來,奶奶的警報就拉響了,趕緊制止他:

不準打哥哥。

吃飯的時候,想要去摸姐姐,奶奶看到又趕緊制止:

不能摸,摸都不能摸。

看到這裡,我突然有一種全世界都有同款奶奶的錯覺。

也不知道這個

“不字訣“

最早源自何處,竟然不分城鄉不分南北都在奶奶輩中嚴格的貫徹著。

”來禁止。

去兒童發展中心把一個小朋友的鼻子咬破了,奶奶的方法也是簡單粗暴:

拖出去屁股上打幾下。

垶傑下雨了還要在外面玩車,奶奶怎麼勸說娃都不聽,最後奶奶就是

一頓小木條抽的他哇哇哭。

想玩水,結果奶奶也是拿起了小木條,

反手就是一擊。

奶奶覺得對付垶傑這樣的皮孩子,只能打,還要打到他痛,用手是不行的,要找工具——“你要是用手打,他是鐵皮皮人,你得弄個小條條,把他手指打痛。”

第二招,喝止不了的行為,只能狠狠打

垶傑在活動中心惹出麻煩了,把小弟弟皮摳破了。

面對周圍大人的指責和暴風哭泣的垶傑,奶奶也崩不住了,直接一個橫抱把垶傑扛回家。

回到家垶傑還在繼續鬧情緒,奶奶乾脆就把嚎啕大哭的他

關到廁所裡

,“哭夠才能出來!”

真的是看得人頭皮發麻。若是再想想小垶傑在黑暗的廁所裡經歷了什麼,都會覺得脊背發涼。

奶奶看起來蠻橫不講章法,心裡卻是非常愛這個和她相依為命的孫子的。

爺爺去世後,從此屋子空蕩蕩的就只剩下了祖孫兩人,孩子的溫飽要操心,孩子的安全要看住,孩子的行為要約束。奶奶肩上的擔子特別大。

害怕帶孩子的過程中出岔子,

但凡覺得危險的,觸犯到他人的,都一律禁止。

於是這就出現了一個

第三招,終極懲罰,關起來讓娃哭個夠

垶傑的需求在奶奶這裡從未被滿足過,所以他就更加好奇、更想去嘗試,而這一切在奶奶的眼中都是容易闖禍的事,一定要阻止。

奶奶不知道如何去幫助孫子正確和他人交際,怕他傷到別的小朋友,看到他離別的小朋友近一點就立馬給他一把撈回來。

垶傑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奶奶一起的,但越是這樣,

垶傑

的人際交往就越是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紀錄片從小垶傑的1歲9個月開始拍攝,一直跟進到3歲多,兩年的時間裡奶奶的管教方式沒有發生丁點改變。垶傑也沒有因為她的“禁打關”而被馴服地溫順一點點起來,而奶奶卻“意志堅定”地相信著自己的方法。

好在終於有一個人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終於把頑固的奶奶說通了一點點,也透過奶奶的配合,在垶傑身上看到了一點點改變,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死迴圈

節目組的專家發現了這個孩子的問題,一次次跑到垶傑家裡,做了教科書級別的教養示範。

有點意思的是,從這片子裡我也看到了

教養孩子最佳的時機就是在危機產生時

先是一位來自

他想教奶奶如何讓孩子遵守規則。

他來到垶傑家,垶傑想伸手抓他臉上的墨鏡,無影爪不由分說的就往專家臉上招呼過去。

奶奶正想伸手去阻止,羅教授不急不躁的迴應,“想要眼鏡嗎,想要我就給你戴,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坐著,不能用手拿。”

垶傑在羅教授的循循善誘下,就這麼乖乖坐著,放下了不安分的小手。

羅教授告訴這些帶娃的老人:

孩子的表達方式不是那麼正確,會給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我就會讓他停下來,我說,停下來告訴我,你要什麼我給你,然後他會停下來告訴我,或者指一指,他就會很安靜,這個時候就會和你很好的互動交流

。”

羅教授的理論可以總結為:

先後兩位育兒專家,因為不同的和老人的溝通方式,最後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不過,因為羅教授的介入時間比較短,他有些急於向這些“問題一大堆”的爺爺奶奶

直接輸送育兒觀

,卻忘了對於這些從沒汲取過任何育兒理論的爺爺奶奶來說一下子還消化這麼高的“營養”實在太困難了。從老人茫然的眼神中,我們看得出,

他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第二次來的專家是

北京大學的羅仁福教授

教養孩子最佳的時機就是在危機產生的時候,孩子的需要有時候也要適當滿足一下的,制定好規則就可以讓他乖乖“聽話”。

國家衛健委的蔡建華主任。

蔡主任在對待小

垶傑各種行為的

方式上和羅教授很相似,也是“滿足法”,甚至在滿足上還加戲碼,不提規矩。

垶傑要去摸

主任,主任不但讓他摸,還拿著他的小手教他怎麼摸↓

垶傑動手去摸攝影儀器,蔡主任也沒有禁止,而是

看到他的動手能力不錯

,知道這個東西是可以轉動的,還給他儀器粘膠布。

奶奶眼裡這個愛闖禍、不聽話的問題小孩,但在蔡建華主任眼裡

完全是一個正常的孩子,還有點聰明。

當然,蔡主任高明又讓人最為感動的地方並不只在於會用正面的方式管教孩子,而是他真正明白

如何去做通這些被落後保守的育兒觀捆綁了一輩子又極其頑固的老人的思想工作。

先撕去高階的外衣,放下身段,蔡主任藉著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奶奶喝起了白酒。

果然,奶奶三杯酒下肚,整個人也放鬆了戒備,沒那麼難溝通了。

蔡主任告訴奶奶:

“我說老實話,你打他一下能夠解決問題,但實際上他也會形成覺得打一下或者推一下小朋友也能解決問題,或者說你儘量儘量減少,我覺得你得試一下。”

聽到“不打”,奶奶的神經又繃起來了—— 道理能接受,但唯獨這點很難做到。

蔡主任繼續攻心:“你打了是不是也沒解決問題?!您得帶頭!”

這一下子說到奶奶心坎上去了。奶奶直拍手點頭說對對對。

蔡主任

連忙把目標降到一個奶奶能接受的範疇:“爭取一個星期不打,然後2個星期。”

於是蔡主任就和奶奶

約定好

,一星期不打孩子,看看孩子會有什麼變化。

除了給出可實現的目標,蔡主任也回答了奶奶的困惑“為什麼孫子那麼不聽話”。

在他撥通了

垶傑

爸爸的電話後,當爸爸在影片裡問

垶傑

闖禍了沒有時,

垶傑

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說闖了。

蔡主任

抓住這個時機馬上給

奶奶解釋: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他的

安全感會有一些缺乏

,有些時候會有一些暴躁,不會用更多語言來表達,只能行為上的表現,而表達的方式又不那麼正確,有時候就會傷害到別人。

其實孩子心裡是明白自己做錯了的。

透過蔡主任的教育,也經過了幾個月在兒童中心的學習,

奶奶的方式在改變,

垶傑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從一開始見到小朋友就打,到後來

交到了好朋友

從用手抓破小朋友的鼻子到學會用雙手擁抱,他也學會了如何

用更友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正如蔡建華主任所說:

沒有什麼是一頓酒解決不了的。

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耐心,慢慢引導,看護人方式改變了,孩子也會跟著改變。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娃兒》,各大影片平臺都能免費觀看。

雖然原本是記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但我在看完後很受啟發,尤其看到蔡主任對奶奶平和地說出了很多質樸的育兒道理後深為感動。他既是給到了我們很好的育兒建議和參考,也是給到我們呈現瞭如何與老人溝通、他們更能接受的一些妥帖的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