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父親去世了,母親不願意到城裡與子女一起居住,這是為什麼?

農村父親去世了,母親不願意到城裡與子女一起居住,這是為什麼?

在農村,有一些孩子在城裡掙錢後,也就在城裡落了戶,這些孩子想著父母以前的不容易,所以就想把父母接來城裡住,用孩子們話說,這是讓父母也享享福。

還有的是孩子還得用父母,雖然在城裡落了戶,但小兩口經濟條件還不是太好,他們有了孩子後,需要有人照顧孩子,僱保姆這樣的消費又消費不起,所以得讓農村的父母過來帶孩子。

按道理說,不管是孩子想接父母過去享福,還是想讓父母過去帶孩子,父母都應該很樂意。當然了,這是孩子們的想法,他們覺得農村有什麼好的?來城裡,天天住得乾乾淨淨不好嗎?

可是,這種事往往會得到父母的反對,這讓很多孩子茫然不解,也有因此鬧出矛盾的。比如有人說,我家裡是農村的,父親去世了,農村老家就媽媽一個人,現在想接媽媽到城裡跟我們一起住,但是媽媽不同意是怎麼回事?她怎麼想的?為什麼不同意?

黑嫂長期住在農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事,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父母們為什麼不願意搬去城裡跟孩子一起住,這樣的天倫之樂,父母怎麼就不樂意了呢?

農村父親去世了,母親不願意到城裡與子女一起居住,這是為什麼?

Ⅰ:生活習慣難以改變

黑嫂有個朋友,在北京那邊乾圖書物流,小兩口有了孩子,本身也忙,尋思著把家裡父母接過去住,平時可以帶帶孩子。

結果父親是怎麼也不去,用父親的話說,家裡還有地,所以他們不去。母親架不住孩子勸就去了。他們那個物流公司我去過,當時去北京玩,在他們那邊住了幾天,經常跟他媽媽聊天。

問題是,媽媽老愛哭。黑嫂一問,說在這裡住不習慣,吃跟孩子們吃不到一塊兒,平時說話也說不到一塊兒。可是不在這裡還不行,孫子孫女還小,不在這裡怕他們太忙沒空管孩子。

家裡呢?老漢一個人在家,那是個一輩子就知道種地的人,做飯不會做,洗衣服不會洗,自己在這裡實在是煎熬。

說實話,黑嫂特別明白她的心理,也體諒她的苦衷,老人在這裡生活不習慣,這是肯定的,孩子們愛吃的跟她愛吃的不一樣,還擔心家裡的老爺子。可是,吃不習慣是可以說的,萬萬不能說擔心家裡老頭子,這種話她說不出口,也不能說,怕孩子們笑話自己。

老太太的苦誰知道?跟誰說?

這是一個進城居住的農村人常要面對的一個問題,生活環境猛然改變,他們無法接受。另外就是生活習慣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有些人總以為,把父母接到城裡,衛生條件變好了,吃的用地也變好了,父母一定能開心 ,一定能健康長壽。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說不定這樣能把老人給憋出病來,是好是壞沒一定。當然了,孩子們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不能說孩子故意不讓父母不開心,他們真是想讓父母享幾天福,從這方面來說,黑嫂也理解孩子們的做法。

但父母這個生活習慣實在是不容易改變的,這同時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農村父親去世了,母親不願意到城裡與子女一起居住,這是為什麼?

Ⅱ:舍不下生活了一輩子的農村

農村人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農忙時下地幹活,農閒時到街裡,三三兩兩地坐在陽光下聊天。到了夏天,大家坐在陰涼處說些莊稼的長勢,說些農作物的價格,一天天就這麼過去了。

很多人說這有些無聊,但這是一種慢節奏的悠閒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享受。但到了城裡可沒有這種享受,小區住對門也相互不認識,村裡都是從小在一塊兒長大的,誰是什麼人都知道,開玩笑隨便開。

到了城裡,老人吃完飯去哪裡啊?去小區溜達吧,誰也不認識。出去走走吧,普通話都說不全,等於變成聾啞人了,這個難受勁別提了。

更不要說諸如上廁所、吃飯等等問題了,他們是各種不習慣。

另外,這個人老了以後,他都是戀家的,站在城裡的窗戶前,望著外面,跟關在籠子裡的鳥似的,孩子們忍心嗎?

還有那些老兩口,一個去了城裡,一個留在農村,孩子們想想,父母在一起生活一輩子了,到老了,被孩子們搞得像離婚或者喪偶了似的,這樣父母能開心嗎?

所以,黑嫂的觀點是非常明確的,如果父母想去住,接過去住幾天,不要讓長住,住幾天意思一下,想回去就讓回去,不要說父母不會享福,因為他們認為的享福和年輕人認為的享福不一樣。也不要認為父母想法太老土,他們一輩子守著土地生活,他們離不開土地。

父母在農村,說不定給在城裡活得開心,活得久呢,所以,理解他們才是對他們真的好,而不是讓他們遷就自己。

農村父親去世了,母親不願意到城裡與子女一起居住,這是為什麼?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來,農村父母不願意進城的原因其實無非就是兩個,一個是生活的不習慣,一個就是戀著農村裡的老家。

而孩子們認為接父母來就是享福,其實也並不然,因為這裡面有對享福的定義不同,不能把自己所認為強加給他們。

在這裡黑嫂要再說一次,孩子們也是好心好意,父母不能因為這個怪孩子。但孩子們同時也要理解父母,父母能自己活動,就讓他們在農村生活,不能動了再說。他們老了,開心比讓他們吃口肉要好得多,您認為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