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講道理,喜歡談條件,家長不妨試著改變說話方式

全文共1951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鐘你的孩子喜歡和你談條件嗎? 比如你讓他上補習班,他要你給他買一個玩具,比如你讓他多吃蔬菜,他要你答應允許他可以喝可樂,比如你讓他早點睡覺。他讓你獎勵他去遊樂場玩……只要你讓他做什麼,他就會讓你先答應他一個要求。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跟他說話時用了“只要……就……”的句式。

仔細想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經常對他說“只要你聽話,我就獎勵你一個棒棒糖”,“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帶你去遊樂園玩”,“只要你堅持上補習班,我就給你買你最想要的玩具”

所有談條件式的對話,是你潛移默化灌輸給他的,以至於孩子內心永遠有一個籌碼可以跟你談條件,否則,對你所要求的事情拒不執行。

當你企圖用條件控制孩子,那麼孩子迴應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慾望是容易被滿足的。

但孩子慢慢長大欲望也在變大,當有一天你滿足不了他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叛逆心理,孩子會認為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他做到?

談條件式的對話是根本激發不了孩子的責任心和自覺性的,他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體會不到家長的良苦用心,對家長的付出也沒有感恩之心,一切以自己為中心,久而久之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

孩子不講道理,喜歡談條件,家長要改變說話句式

方式一、使用有因果關係,符合邏輯的句子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只要你堅持上補習班,我就給你買你最想要的玩具”是一種語句混亂,邏輯不通,根本沒有因果關係的句子,上了補習班會出現的結果往往是學習成績提升了。

跟玩具是沒有必然關係的,要讓孩子明白上補習班的目的是什麼,讓孩子帶著“讓成績提升”這個目的去上補習班,而不是”買玩具”。

帶著“買玩具”的目的去上補習班,學習不是孩子真正想要,內心缺乏喜歡,行為就會變得敷衍。想要讓孩子好好學習,那麼一定要讓孩子有學習動機,外在的動機“父母的獎勵”是有時效性的,而內在的動機“想要成績提升”才能真正促使孩子認真學習。

方法二、讓孩子去體會“自然因果”

什麼叫“自然因果”?就是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孩子往往不聽家長勸告的原因,往往是沒有設想後果。比如孩子很晚不睡覺,導致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

比如沒有按時寫作業,到學校被老師點名批評,如果不聽勸告吃很多冷飲導致肚子不舒服,讓孩子適當地去承擔些後果,孩子就會明白家長說話的重要性的。

孩子缺乏經驗,往往都是隻顧當下而不去考慮後果,只有讓孩子親身去經歷,讓他了解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在,孩子才會明白為什麼要聽家長的話。

一件事會有什麼樣的因果聯絡。一百次的說教都比不上親身體驗一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用因果引導他主動去做一件事情要比用物質來誘導他高明多了。

方法三、用“激勵式”的句子跟孩子交談

想要孩子上補習班,你可以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上補習班可以讓你掌握更多學習技巧,這樣你學習可以更輕鬆更容易取得好成績。”或者“上補習班掌握了學習規律和技巧能讓你更快完成作業。

這樣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和同學玩”。孩子無非就是想要被認可,想要更多的娛樂時間,這會促使他主動積極地去做這件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話都可以用“激勵”的形式去表達。

激勵可以引發孩子的主動性,孩子願意主動去做的事情是最能產生效果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帶著“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再提出符合他心理的建議,往往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四、跟孩子講原則

什麼樣的家長是沒有原則的?還是用上補習班舉例,當拒絕了孩子用買玩具來作為上補習班的條件後,還是在事後給孩子買了玩具,這樣的家長就是沒有原則的。多數家長“口硬心軟”,嘴上拒絕的事情轉過頭還是會做。

事實上這樣既得不到孩子的感激也會讓孩子知道你的軟肋在哪裡。三番五次下來,當有一天得不到滿足,他甚至會對你產生怨念。很多矛盾都是因為做事沒有原則導致的。

如果在一開始就跟對方講清楚原則,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事情才會往可控的方向進行下去。堅決不因為孩子上了補習班就給他買玩具這就是原則,孩子在清楚原則這條界線後就不會輕易跟家長談條件。而教會孩子“原則”,這對他成長和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小編寄語:

用什麼樣的語言方式與孩子交流很重要,你用條件誘導他做某件事,他就會用條件來答應你做某件事,只有讓孩子明白你讓他做的事情是他應該做的,沒有任何條件為前提的,他才會心甘情願去做。

“自然因果”教育是最快能領孩子體會到父母用心良苦的教育,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經歷,讓孩子得到經驗是才是最有益他的教育。

激勵一個小孩要比誘導一個小孩高明,激勵一個孩子去做有益他本身的事才會令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堅持原則,讓孩子明白界限感,讓孩子對你有敬畏之心。

有一句話很有道理,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往往反應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時刻注意言行,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