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5月銷量為何回暖?我們找到了2個原因

特斯拉的5月銷量為何回暖?我們找到了2個原因

Model 3 點選瞭解詳情

我可以很自豪的說一句,在汽車媒體圈混了10多年的我,在特斯拉車頂事件之後關於它銷量預測,又一次幸運的蒙對了。

4月的銷量有比較大的波動,輿論驚呼特斯拉銷量“藥丸”,我認識的一些訂單使用者也在排隊更靠前的人退了車之後,提前拿到了車。

當然,企業也不是束手無策,看著問題還是搞出了一些對應的操作,比如:法律程式、新使用者培訓、官宣否認等等。

眼見著5月特斯拉的銷量數字一發布,搞蒙了不少汽車媒體,更是搞蒙了不少持幣待購的人。到底,該信誰的?到底,特斯拉為何能銷量回暖?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於是,我摸了一圈特斯拉的城市中心,摸了一圈特斯拉相關,摸了一圈特斯拉的消費者,找到了2個比較明顯的原因。

頻繁的報道之後,是麻木

關於特斯拉剎車的相關報道,仔細梳理會發現,輿論走勢是,上海車展之前零散偶發→上海車展首日之後進入爆發期→爆發期持續1個月左右逐漸變弱→歸於零散偶發。

網民(消費者)的討論節奏也和這個報道節奏差不多,上海車展之前聽說特斯拉有問題,上海車展首日知道特斯拉遇事兒了,上海車展之後覺得特斯拉可能不太靠譜,到最後,面對含糊不清的局面。

特斯拉的5月銷量為何回暖?我們找到了2個原因

Model 3 點選瞭解詳情

Model 3

Model 3

26。57-33。99萬元

1。55萬

詢底價

Model Y

Model Y

34。79-37。79萬元

詢底價

小鵬汽車P5

小鵬汽車P5

未上市

詢底價

特斯拉沒有拿出實錘,相關事件的人員也沒有拿出實錘,第三方鑑定機構扯來扯去,再加上好多新增的報告裡“特斯拉沒問題,車主的駕駛有問題”。

消費者顯然是懵了,汽車媒體們,大多數也拿不出鐵口鋼牙的結論,畢竟,誰都沒有學術類的實錘。

心理學角度有這樣一個案例:在大風裡站太久,不覺得冷了,也不渴望暖了。沒有實錘的狀況下,汽車消費者對同類事件開始見怪不怪。2000年入WTO之後,中國汽車消費者經歷過頗多諸如“斷軸”“頓挫”“生鏽”等相關事件,但對涉事企業彙總分析,能發現“頭部企業,並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同時,“選擇冷處理的頭部企業,受損相對最小”。

消費者對於特斯拉的心理,目前因為得不到官方權威層面的相關答覆,實際上頗為玄妙。當然,如果特斯拉持續以這種姿態與消費市場相處,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給出過相應的判斷“因為隱私資料、態度等方面的原因,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規律很可能在達到頂峰之後,短時間快速歸零”。

這是後話,暫且不去進一步發散。

另一件事,想買特斯拉的還是買了特斯拉

還有另一件事,在特斯拉的5月銷量裡,跳脫出了人們的原有判斷。

特斯拉的5月銷量為何回暖?我們找到了2個原因

Model 3 點選瞭解詳情

特斯拉

Model 3

(配置

|詢價)

的意向客戶/準車主,因為上海車展的車頂事件對Model 3這款車產生了疑慮,但眼前擺上一輛SUV-特斯拉

Model Y

(配置

|詢價)

之後,買特斯拉還行不行,對於他們來說就不算是糾結的問題。

這是特斯拉銷售人員在5月的一線直接感受,眼見著特斯拉Model 3的看車人流量有所下降,幅度不算大,而特斯拉Model Y的預約試駕數量還有看車人流量,則肉眼可見的上漲。

銷量數字上,特斯拉Model Y的1。27萬輛和特斯拉Model 3的0。92萬輛,比較好的印證了銷售一線的觀感。

特斯拉Model 3讓人生疑,關特斯拉Model Y什麼事,這之中的消費者心理轉換,多多少少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轉念一想,消費者並不是汽車從業者,對於車輛技術不專精,有這樣的觀念也算是人之常情。

產品端,特斯拉Model 3的高配和特斯拉Model Y的低配有一定價格擾亂,不過產品方面的特徵差異較大,Model Y有大空間、SUV這幾個特徵,確實能吸引到不少Model 3意向人群。

至於特斯拉目前面對的挑戰,是它的5月新訂單量同比下滑比較明顯,接近腰斬。而它的直營模式,先收定金之後陸續交車,中間有著從訂單到交付的時間差,短期來看,是無法得到太多銷量相關結論的。

至於新訂單量下滑之事,一次的腰斬無法得出特斯拉中國業務受根本性影響的相關結論,如果持續新訂單量發生下滑,幾個月之後的特斯拉銷量數字就會給出答案。當然,這家企業如今也在進行一系列的相關操作,比如,讓上海超級工廠成為歐洲車源的生產地,再比如法務部的社交賬號上線等,讓不少媒體對自己的言論進行了道歉。

寫在最後:

“市場的事,交給市場來回答”,這實際上才是關於特斯拉比較核心的那個話題。

在中國汽車市場裡,當出現在營銷、產品、技術、規模等與特斯拉處於平級甚至更高能力的企業之前,它靠著自己的程式碼能力、視覺神經網路、設計、馬斯克的個人符號等,短時間不會受到根本性的創傷。畢竟,消費心理邏輯的核心是:為了更值得買的,掏錢。

我們所處的汽車市場裡,目前能夠挑戰特斯拉相關地位的車型和企業,還在成長期。蔚來和特斯拉的使用者群體之間有著5-10萬元甚至以上的預算差異,分屬兩種人群;小鵬目前在智慧三大技術(駕駛、網聯、泊車)方面要位元斯拉更強,接下來的

小鵬P5

有可能是給Model 3真正重傷的選手,不過從價格差異來看,小鵬還要繼續補強自己的車型序列;理想汽車則走在另一條路上,需要時間才有答案。

至於其他的很多車企,本質上在技術能力、價格能力、品牌形象方面,和特斯拉距離比較明顯。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裡,關於特斯拉的話題預計是繼續撲朔迷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