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因為一次第三方碰撞測試,比亞迪和懂車帝算是耗上了:一邊認為測試中車輛冷卻液被替換為可導電品種,不承認測試後出現的起火事故;另一方則堅稱測試本身並無商業吹黑目的。

不管它倆最後能爭出什麼所以然,我們至少能明確一點:安全始終是購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既然如此,多一些非營利性質的第三方安全測試,有何不可?

懂車試驗場的旁敲側擊

算上這次比亞迪漢vs。極狐

αS

(配置

|詢價)

的對撞,懂車試驗場總共做了九期影片,涉及的碰撞測試中兩場和電動汽車直接相關。由於是第三方測試,這些試驗並沒有採取類似C-NCAP的標準,而是自成體系,以50%高速對撞為主,以模擬對向行駛時的可能事故。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ARCFOX αS 點選瞭解詳情

同樣地,也正是因為第三方身份,懂車試驗場在幾次碰撞試驗中都給出了些形象的結論,比如——

皓影vs。威蘭達,特供車總得交學費;

新舊軒逸對碰,換代的技術進步不可忽視;

卡羅拉vs。

速騰

(配置

|詢價)

,“潰縮區”神話被明顯誇張;

3系幹C級,豪車有時也簡配;

五菱

MINI EV

(配置

|詢價)

懟老頭樂,安全效能終歸一分錢一分貨;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ARCFOX αS 點選瞭解詳情

ARCFOX αS

ARCFOX αS

25。19-34。49萬元

詢底價

宏光MINIEV

宏光MINIEV

2。88-4。36萬元

詢底價

速騰

速騰

13。59-16。59萬元

2。96萬

詢底價

再有就是這次的比亞迪-極狐大戰,

的車體結構在碰撞中表現並不理想,比亞迪更在意的“48小時起火”反而不像是懂車試驗場想說的重點——這麼久了活人怎麼可能還在車裡?

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嗎?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ARCFOX αS 點選瞭解詳情

可以想象,“標準化”的媒體平臺恐怕很難公然放出前面懂車試驗場的那些結論:撞一次兩邊都能得罪一遍,在如今B端話語主導權越來越強

(說人話就是

車企控制的媒體資料越來越多

,媒體本應有的

監督屬性

漸漸被人遺忘、甚至被妖魔化為媒體

原罪

的大環境下,自媒體恐怕沒法做。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但是,既然是自己出資

(或者有非營利性組織/個人贊助)

做的試驗,在保證測試者自律性(指不事前破壞車輛、設定專門的有利/有害條件等)前提下模擬道路交通可能發生的事故場景,並得出的推論,應當有被合理表達並被公眾知悉的權利。

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安全,那如果一項合理測試做到最後只能自己聽個響,那才是對公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最大的不尊重。

諷刺的是,在車企們對品牌聲量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奪戰中,這種權利似乎又成了必須犧牲的玩意。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另一方面,C-NCAP也好,NHTSA也罷,我們必須端正對它們“標準化”安全測試價值的認識:

所謂“標準”,本質上是透過對特定駕駛情境下意外狀況的模擬,從而以“相對怎樣怎樣”的形式告知我們車輛的安全係數大致如何;

換言之,標準也是會隨著時代和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提高的。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如果因為第三方“超越標準但不脫離實際”的安全測試大呼小叫,這種做派我們只能拿來類比“去賽道試車必須提前通知廠方進行針對性調校”的

法拉利行為

了。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也正因如此,人們才會對

中保研

、對

懂車試驗場

等第三方機構們的“非標準模式”測試那麼上心。

第三方測試新能源車是否應該更嚴格?

先說結論:是。或者說,正因為涉及電氣方面的東西太多,新能源車在進行安全測試時,無論國標還是第三方測試基準都應該更嚴格。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從這回碰撞測試中的一些爭議,我們就能發現很多有關電動汽車安全測試的細節問題,比如——

的確符合國標穿刺試驗要求的電芯,在整合為一個模組/電池包整體時,BMS和配套的硬體能否真正統籌好電芯的熱量管理?

如果電池包是車體中承力結構的一部分,是否需要額外提高安全驗收標準,以防碰撞形變帶來的後患?

車載弱電系統是否得到足夠保護,不至於在碰撞事故中成為某些次生災害的誘因?

冷卻液等易耗品未必能一直用原廠定製版

(為防槓精這裡多提一句,哪怕C-NCAP測試也可能更換全車液體的)

,如果車主自行更換,安全效能又該如何衡量?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這些問題並非針對比亞迪漢一個。論電池穿刺無恙,廣汽和更早的威馬也都幹過;論電池包承力,特斯拉提這個概念更早;弱電系統和液體的問題,更是燃油車時代就有了。上述所有車企,不也依舊在頭疼“怎麼把安全分再提高些”的課題嗎?

也看爭議:也許我們需要更多第三方安全測試

由此

發散

,既然是電動汽車安全,那麼它們在

充電

(尤其快充和長時間充電)、

浸水耐受

高溫耐受

等等專案的安全效能,是否也有由第三方機構客觀驗證的必要了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