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特斯拉蘋果造車還要闖幾道關?

編輯:李清宇 劉雪瑩

智慧汽車正在全盤複製智慧手機的迭代路徑,並且隨著供應鏈端的成熟與底層平臺的開放不斷壓低造車門檻,新一輪跨界玩家瘋狂湧入“新能源造車潮”。

蘋果也動作頻頻。

近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鋰電池之父”吉野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蘋果公司要想在2025年之前推出Apple Car電動汽車,預測在今年年底前就要釋出一些相關內容。

目前,蘋果正在與亞洲多家廠商談判,希望建立一條完整的汽車零部件供應鏈。與此同時,蘋果造車團隊也在透過高薪聘請、內部轉崗的方式維持核心人員組成。

此外,蘋果今年還獲得了至少25項汽車相關的專利,涵蓋3D物體檢測、自動駕駛策略、手機車鑰匙以及車輛安全等多個方面,蘋果的智慧電動汽車正加速變為現實。

今年上半年,造車新勢力特斯拉銷量達38萬臺,相比傳統車企這一數字可能微不足道。但智慧電動汽車與自動駕駛正在被消費者看好。只不過,在庫克說出喬布斯那句“Apple Reinvents the Car”之前,蘋果要做的準備工作還有很多。

“特斯拉已經有長達18年的佈局,在電池工廠、車輛製造、4S門店、充電網路、人工智慧等多方面的積累,蘋果的核心資源是作業系統、蘋果店、AppStore、晶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教授曾成樺在復旦大學的宣講會公開課上指出,蘋果要補的內容還有很多。尤其是人工智慧這一核心技術,將對蘋果公司進入汽車行業帶來考驗。

對標特斯拉  蘋果造車還要闖幾道關?

製圖:21Tech

對標特斯拉  蘋果造車還要闖幾道關?

蘋果趕了晚集

2019年以來,蘋果在汽車領域獲得的30多項專利,涉及自動駕駛、AR導航、車載VR、車內支付、生物識別、智慧硬體、車外互動、虛擬後視鏡等多個領域。

從不斷曝出的蘋果汽車相關專利上看,蘋果似乎仍有意自己造車,而且一定是自動駕駛汽車。在曾成樺看來,蘋果的iOS作業系統、蘋果零售店、APP store、晶片等其他公司難以模仿的核心資源,可以很好地助其進入電動車領域。畢竟,蘋果在科技圈是唯一可以同時掌控硬體和軟體的公司。

如果僅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過於樂觀。真正左右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決定性因素,無疑是安全性和續航里程,而考驗車企的則是一整套供應鏈體系。

近期,蘋果與多家韓國電動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進行了接觸,其中包括LG、SK集團、

現代汽車

、韓華集團等。從外媒的報道來看,蘋果與亞洲汽車供應商目前探討的焦點,是在全球晶片短缺、給汽車行業帶來重大影響的大背景下,如何生產蘋果汽車。

此外,蘋果也和中國的鋰電池供應商進行了會談,其中包括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但是,這一訊息並沒有得到後者的證實。總之,蘋果希望在亞洲建立一條完整的電動汽車供應鏈,透過美國的設計研發,最後在代工工廠內組裝成整車,這也和它過去多年消費電子領域的佈局類似。

相比之下,特斯拉這一步走得要快很多。從2003年成立至今,特斯拉已經構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電動車生態體系,自己設計汽車,有汽車工廠、電池工廠,還有4S店和充電站網路。

9月3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向員工透露,該公司計劃在2023年推出此前宣佈的價格僅為2。5萬美元的電動汽車,這可能是一款掀背式電動車,或將在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並出口到全球。

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

Model Y

(配置

|詢價)

Model 3

電動汽車的年化產能已經達到45萬輛,並且正向年化產能50萬輛邁進。

對標特斯拉  蘋果造車還要闖幾道關?

代工廠的兩難選擇

對於一輛具備自動駕駛能力的電動汽車來說,需要供應商提供的最核心部件就是動力電池和造車平臺。

由於蘋果希望電芯供應商能夠在美國建立工廠,而中國公司目前不願意在美國建廠,而韓國公司LG能源解決方案、SK Innovation都正在美國建立電芯工廠,三星SDI也表示正考慮在美國建廠。

但根據外界訊息,蘋果更青睞磷酸鐵鋰電池作為動力電池,儘管這種電池的效能稍弱於鋰離子電池,但該電池不容易過熱,價格便宜,並且比鋰離子電池更加安全。如果蘋果公司想採用磷酸鐵鋰電池的話,由於目前韓國並沒有相關的動力電池供應商,蘋果或將無法繞過寧德時代或比亞迪等企業。

另外,和特斯拉自建工廠、自己生產新車不同,蘋果一貫的思路是“代工”路線。一些傳統車企並不想因此“稀釋”自己的品牌價值。今年年初,現代汽車與蘋果談判失敗也源於此。不過面對32億美元的熱錢投資,現代汽車還是動搖了。旗下子公司起亞可能會成為蘋果汽車的製造商。

這可能是雙贏的選擇。現代集團旗下擁有完整的工業網路,其完備的產業鏈正好滿足蘋果所需,現代也需要蘋果為其創造更多的“噱頭”。而另外一家備受關注的代工廠則是富士康。

今年1月,富士康先後與拜騰達成合作協議,而後又與吉利集團成立合資公司。5月14日,菲斯科宣佈與富士康簽署框架協議,雙方將於2023年四季度開始在美國製造純電動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5萬輛。

8月12日,在富士康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說:“我們計劃2023年開始在美國和泰國批次生產汽車。作為全球汽車戰略的一部分,我們正在與歐洲一些地區談判建廠。”

劉揚偉表示,富士康的泰國工廠主要向泰國和東南亞市場供貨,年產能為15-20萬輛。另外,富士康美國工廠目前正在選址,有三個州備選,其中包括威斯康星州。2023年底,富士康美國工廠將開始量產,幫助Fisker等車企造車。

過去多年,蘋果已經習慣了牢牢控制供應鏈,一旦重回iPhone生產模式,單純把製造交給純代工商,富士康無疑是最有力的爭奪者。不過,即使是作為老朋友,在蘋果沒有官宣之前,一切仍是未知數。

對標特斯拉  蘋果造車還要闖幾道關?

軟硬兼備之外的“短板”

即使蘋果多年光環加身,特斯拉的橫空出世,也讓埃隆·馬斯克在科技圈“封神”。除了在電動汽車上先發,特斯拉還擁有Solar Roof(屋頂光伏)技術,透過收集太陽能轉換成電能,滿足使用者的家庭供電需求和特斯拉汽車的充電需求。

在常年缺少雨水、陽光充足的美國加州,安裝Solar Roof已經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除此以外,特斯拉的火箭業務也與電動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果特斯拉能擁有火箭發射的能力,就也可以把衛星發射到太空。

“衛星達到太空以後,可以讓特斯拉電動車在未來使用自動駕駛的時候,哪怕開到訊號弱的地方,透過接受衛星發射訊號,一樣能夠有網路訊號實現自動駕駛。”曾成樺說明道,相比於傳統汽車動輒百萬、千萬的銷量,特斯拉的產量還很有限。但隨著特斯拉電池的生產成本逐漸降低,未來可期。

他進一步解釋道,“這是一個協同效應,一隻腳往前邁另外一隻腳也準備好往前了,當時可能大家看不懂,但這其實都是為了後續一些產品做同期鋪墊,最後達到各個產品共同進步往前走的目標。”

日前,智慧芽機構在自動駕駛專利方面的統計資料表明,在自動駕駛發明授權量上,華為依舊佔據首位,蘋果以1678件位列第二,小米只有795件。從全球來看,特斯拉擁有2225件已公開的專利申請。其中有效的1200多件專利中,在神經網路、自動駕駛、車輛以及鋰電池相關領域。

特斯拉的專利佈局呈現明顯的波峰,說明其在相關技術領域佔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由於技術上的保密制度,蘋果公司對外透露的資訊非常有限,從蘋果手機極致的使用者體驗來看,汽車的使用體驗應該也不會太差。但能否一鳴驚人?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標特斯拉  蘋果造車還要闖幾道關?

Model Y

Model Y

29。18-37。79萬元

1。33萬

詢底價

Model 3

Model 3

25。17-33。99萬元

1。44萬

詢底價

編輯:劉雪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