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輔整頓,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但囤書和囤課屬於同樣的焦慮

教育焦慮是頑疾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焦慮無處不在!

細想想,焦慮的根源其實在於家長自身,不怪環境,不怪機構,也不怪老師。

“雙減”之前,大家基本上一致把焦慮,不由分說地扣到了教育機構的頭上。

現在,機構被整頓的差不多了,該倒閉的倒閉,該關門的關門,還在苟延殘喘的,大機率也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

但家長的焦慮減輕了嗎?

並沒有。

有的家長擔心有錢人家會請一對一,來更好地輔導自家孩子。

教輔整頓,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但囤書和囤課屬於同樣的焦慮

還有的家長擔心,老師會輔導自家的孩子。

估計啊,也只有當所有的孩子都躺平,大家都不學了,家長這顆焦慮的心,才會放下來吧。

當前,補課這種事大體上沒了,至少也比以前少多了,於是,一些家長的焦慮也轉變了方向——囤教輔。

沒了老師,教輔就是無聲的老師。

不會不讓賣教輔的

最初,我是把這事當謠言來對待的,一個特別不靠譜的謠言,說相關部門馬上就要不讓市場賣教輔書了。

我身邊也有不少家長在傳播這個訊息,有不少還真的就線上線下囤了一大堆教輔書。

直到昨天,教育部特地為此召開了通氣會:家長沒必要擔心,只不過是教育部嚴格了稽核制度,今後對於

學科類培訓材料實行雙稽核制度,也就是在培訓機構自行審查之後,教育部還要進行一輪審查。

教輔整頓,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但囤書和囤課屬於同樣的焦慮

按說這是好事,有教育部出面把關,就杜絕了那些偏題、怪題、刁鑽題,義務教育會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但就是有些人偏偏不這麼想,有些家長迷信“內部資料”,覺得越難搞到的材料才是越好的,越對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幫助。

其實,未經稽核的內部資料往往就有很多缺陷,比如,偏離了教材,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或者題型設計存在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教輔材料宜少不宜多

家長盲目囤積教輔材料,很容易造成內容重複,導致孩子反覆做無用功。這樣成績怎麼能提高呢?

其實,市場上教輔材料雖然五花八門,但無非兩種:一種是同步輔導型別的,另一種是綜合複習型別的。

同步輔導一般也分為注重基礎的以及偏向拔高的。

教輔整頓,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但囤書和囤課屬於同樣的焦慮

囤積教輔材料,不但要結合孩子自身的情況,分開層次,有選擇地使用。而且還要分階段區別對待。

想給孩子囤積教輔的家長,應該提前翻一翻孩子以前的複習資料,看一看完成的情況怎麼樣。

就像現階段,因為線下上課不方便,不少家長給孩子報了網課一樣,本來的設想是,集中到週末看回放,但是,這個任務完成得怎麼樣呢?

況且,教輔材料宜少不宜多,為什麼呢?

一來,各科學習都應該以教材為主,把教材學透了,再去做些額外的習題,才會事半功倍。

二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囤積太多教輔材料的結果,最終只能是讓這些花錢買來的東西束之高閣。

而且,物極必反,各種輔導材料裡其實有很多內容是重複的,買多了豈不是浪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