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祛溼是一門功課,我們常會聽到中醫裡有“芳香闢濁,化溼醒脾”的說法,那麼“芳香”和“祛溼”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

常用芳香化溼中草藥 芳香化溼藥以化溼運脾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以芳香闢濁,化溼醒脾為主要功效的藥物,叫芳香化溼藥。

本類藥物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多入膀胱、脾、小腸經。有利水滲溼、利尿通淋、利溼退 黃等功效。

臨床上主要用於內溼症,如脾為溼困,運化失調所致的脘腹痞滿、口淡多涎、嘔吐 泛酸、大便溏洩、食少體倦、口膩發甜、舌苔白膩等症。此外對於溼痰壅滯,以及溼溫、暑 溫、霍亂、痧脹等症,亦可適當選用,以化除溼濁。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言:“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

芳香氣息有一種獨特的力量,可以讓人心情愉悅、積極向上、緩解焦慮、有益睡眠等等。

不僅如此,

帶有天然芳香氣息的藥物,還可以幫助人體祛除體內溼濁

中醫學對芳香本草的認識和應用源遠流長,認為這一類的本草氣味芳香,性偏溫燥,以化溼燥溼、醒脾運脾為其主要作用。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01、

脾喜燥惡溼,而芳香化溼醒脾

脾喜燥而惡溼,“土愛暖而喜芳香”。而芳香類的藥物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所以芳香之品能化溼醒脾,溫燥之藥可燥溼健牌。

同時,它又辛能行氣,香能通氣,能行中焦之氣機,氣機通暢,則溼鬱則解,能除掉因溼濁引起的脾胃氣滯之病機。

此外,部分藥還兼有解暑、闢穢等作用。

所以,如果溼邪犯體,困阻脾胃,運化失常而導致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膩等症,是適合用芳香類的本草藥物來化溼燥溼的。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02、

常見的芳香本草

■ 藿香

藿香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溼、和中止嘔、宣散表邪、行氣化滯的功效,

常用於夏傷暑溼、反胃吐食、腹脹洩瀉。

《本草正義》:“藿香,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溼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妙品。”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藿香植株、鮮品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藿香飲片

藿香在嶺南地區已經是廣為人知的化溼藥,

是廣東十大名藥之一

,在眾多家庭必備的非處方藥裡,肯定少不了以藿香為主要藥物的名方名藥“藿香正氣丸”。對於夏季飲食生冷或就吹空調受寒後而引起的寒溼型胃腸炎與胃腸型感冒,藿香正氣丸能解表和中、理氣化溼,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

■ 佩蘭

佩蘭性平,味辛,歸脾、胃、肺經,具有芳香化溼、醒脾開胃、發表解暑的功效,常用於溼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溼表症、頭脹胸悶。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佩蘭鮮品、飲片

化溼藥大多辛溫香燥,適合寒溼內阻者,

如果是溼熱內蘊者,可以用性平不溫的佩蘭,如與木棉花、雞骨草、車前草、綿茵陳、土茯苓、薏苡仁等一同熬水代茶飲用,可以清熱祛溼。

■ 蒼朮

蒼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肝經,具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常用於溼阻中焦、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溼痺痛、風寒感冒。

白朮與蒼朮,古時統稱為“術”,後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皆有健脾、燥溼功能

,均可用治溼阻中焦,脾失健運之證。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蒼朮植株、飲片

但是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兼有燥溼作用,為益氣補脾要藥,適用於脾虛溼困而偏於虛證者;蒼朮以苦溫燥溼為主,為醒脾運脾要藥,適用於溼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因此,臨床上對於痰溼較重者,我更愛用蒼朮,如經典名方“平胃散”,不少人以為平胃散是治胃,其實

平胃散是治療溼滯脾胃的基礎方

,它從燥溼入手,主以運脾,再以行氣為輔,兼以和胃。

■ 厚朴

厚朴性溫,味苦、辛,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燥溼消痰、下氣除滿的功效,

常用於溼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著名醫家李東垣雲:“厚朴,苦能下氣,故洩實滿;溫能益氣,故能散溼滿。”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厚朴飲片

厚朴也是我臨床上愛用的化溼燥溼藥,對於溼困脾胃、脘腹致脹滿等症,常與蒼朮、陳皮等配伍,組成“平胃散”。對氣滯胸腹脹痛,常配木香、枳殼同用;便秘腹脹,則與枳實同用;治痰氣互結梅核氣,還可配蘇梗、半夏等同用。用於痰溼內蘊、胸悶喘咳,常與蘇子、半夏,或麻黃、杏仁等同用。

■ 砂仁

砂仁性溫,味辛,歸牌、胃、腎經,具有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常用於溼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洩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夏天悶熱潮溼,不少人都沒有胃口不想吃飯,而砂仁就是化溼醒脾開胃之佳品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砂仁飲片

因為砂仁氣味芳香,性溫味辛,主要生長在南方炎熱潮溼的環境中,善化溼,天然具備了抵禦溼邪的能力,還能暢達中焦脾胃氣機,與雞內金、谷芽、麥芽搭配,可化溼消滯。炎炎夏日,不妨把手裡的冷飲換成一杯砂仁山楂茶,既能化溼,又能開胃。

此外,常用的化溼燥溼藥還有豆蔻仁、草果等等。

化溼燥溼藥是治療脾胃溼阻的常用藥物,但是要想祛溼效果好,還應

根據溼困的不同情況及兼證而進行適當的配伍應用

如溼阻氣滯,脘腹脹滿痞悶者,常與行氣藥物配伍;如溼阻而偏於寒溼,脘腹冷痛者,可配伍溫中祛寒藥;如脾虛溼阻,脘痞納呆,神疲乏力者,常配伍補氣健脾藥同用;如用於溼溫、溼熱、暑溼者,常與清熱燥溼、解暑、利溼之品同用。

‖ 食療方推薦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藿香茯苓鯽魚湯

材料:

藿香10克,茯苓20克,生薑3片,鯽魚1條。(2人份)

做法:

鯽魚兩面煎黃後,加入生薑、茯苓、開水,大火熬半小時,加上藿香、食鹽,再煮5分鐘後即可。

功效:

芳香醒脾,祛溼開胃。

適應症:

溼困脾胃者,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噁心,噯氣吞酸,常多洩瀉,肢體沉重、怠惰嗜臥,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最近雨水氾濫,溼氣困重,藿香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胃經,能芳香化溼;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能利水滲溼;搭配溫中闢腥的生薑,利溼的鯽魚一起熬湯,適合溼困脾胃者食用。

如今,春末夏初,雨水增多、天氣悶熱,大自然中溼氣明顯增加,不少人多多少少出現了腹部不適、胃口不佳等情況,其實這都是溼困脾胃的表現。

很多人就會用各種祛溼方法,比如說吃紅豆薏米、艾灸、拔火罐等等方法,卻發現效果很不理想。

這是因為,

不同的人,身上的溼氣型別極有可能不一樣,

如果沒有正確辨證而盲目祛溼,反而會損害身體!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中醫辨證2方,合理配伍祛溼

1、脾虛溼困——益氣健脾,化濁祛溼。

配方:太子參12克,茯苓12克,蒼朮10克,半夏9克,陳皮9克,砂仁(後入)4克,扁豆10 克,藿香6克,佩蘭10克,生薑3片。

症狀:飯後腹脹,四肢疲倦不想動,頭昏欲睡,面色萎黃,口淡無味,大便溏薄,舌苔白膩, 舌質胖,舌邊有齒痕。

2、溼熱蘊結——清熱祛溼,調中行氣。

配方:黃連6克,梔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陳12克,白蔻仁 (後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症狀:胸腹脹滿不適,感覺身體沉重,經常口乾口苦還容易發黏,大便黏滯或,小便黃濁或短 赤,午後身熱心煩,舌質紅,舌苔黃膩。

中醫專家提醒: 中藥合理搭配,確實可以驅除溼氣。但火候、時間把握要準,熬製過程相對繁瑣,因此中成藥 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教你一個食療方:清食飲

配方:白扁豆、雞內金、薏苡仁、茯苓、百合、藿香、蓮子

方解:茯苓、白扁豆屬於藥食同源,有很好的祛溼潤燥的效果。 雞內金乃運化水谷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溼,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百合、藿香具有化溼醒脾,闢穢和中的作用,其中的‘化溼’效果很不錯。 搭配在一起,溫水沖服,能有效祛除溼氣,有助於改善溼氣引起的脾胃失調、頭昏身沉、肥胖 等。

這些芳香花草,能祛溼濁醒脾胃,你知道怎樣用嗎?

長按兩穴,幫助身體排溼 一按隱白穴

【取穴方法】隱白穴首先定位是腳,以大腳趾指甲蓋的邊緣做一條橫線,然後以指甲蓋的內測 做一條豎線,橫線跟豎線交叉點。

【按摩方法】用你拇指的指尖的位置,點在這個位置,揉或者按壓,或者藉助於家裡面的棉籤 按壓,每次五分鐘。脾虛,睡覺容易流口水的朋友,也要常按壓這個穴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