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自然地理的關係:人類崛起了,但依舊受限

人類的演化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現在看來,我們貌似對自然地理的影響很大,似乎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汙染都是和人類有關。

但是,在早期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中,主要以自然對人類的單向影響為主。

這就意味著:

自然環境想要怎麼鞭撻人類,人類只有挨毒打的份

比如為什麼人類會直立行走,因為自然環境中的森林面積減少了,一個叫“草”的植物佔據大片江山,人類祖先不得不棄爬從走。

又比如為什麼會出現白人、黑人和黃種人。

這也是自然對我們單方面的影響造成的。

亞洲大部分地區的太陽輻射沒有熱帶草原的強,也沒有歐洲北部那麼寒冷,造成了蒙古人種(黃色)的出現。

此外,自然地理還影響著人類分佈和城市建立。

就拿我國來說,東部人口比西部多,除了經濟因素外,也和自然生態環境有關。水源充沛,植被豐富讓人類聚集。

而早期城市的建立往往選擇依河口而建,如武漢就建立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上海則建在長江與東海的交匯處。

地理環境對人的健康還會有重要的影響!

因為每個地域的土壤、水質和生物等的不同,往往會出現區域內的特殊疾病(地方病)。

比如每個地方的化學元素分佈是不同的,如果是碘元素分佈異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或地方性克汀病。

又比如有些地方會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讓致病生物大量繁殖,也會造成生物性地方病,最廣為人知的就有血吸蟲病、黑死病(鼠疫)。

在自然一次次的鞭撻下,人類也慢慢崛起,開始學著對自然輸出,當然,這其中有好有壞。

在早期單方面受毒打時,人們常常因為自然變化而受到很大傷害,輕則財產損失,重則生命丟失。因此,人類對改造自然有著很強的執念。

在我國雲南的哀牢山區,因為農田過於稀少,於是出現了梯田。

既然山上都不能種水稻,那我就把山變成田。

又比如水庫的出現,也是因為過去的旱災水禍給人類留下了吃土的心理陰影,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畫面:高山出平湖。

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步伐不停邁進,也出現了不合理的情況。

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不合理地製造耕地,會破壞自然生態。

這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負面影響。

但自然並不是一個任我們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對於自然的負面作用會反作用於人類。

就比如人類為了增加更多耕地而填埋天然湖泊,表面上,自然給人類改造了,並且自然無可奈何。

但是,如果遇到多雨季節,本來可以吸納雨水的湖泊消失了。

雨水無處可去,只能原地化身成濤濤洪水。

因此,作為變強的人類,我們需要協調好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分析研究自然地理的特點和規律,在消耗自然資源的同時,牢記不要竭澤而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