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向最親近的人發火,我們是怎麼了?

總是向最親近的人發火,我們是怎麼了?

總是向最親近的人發火,我們是怎麼了?

人生是一場盛大的體驗,當我們置身於萬千世界中,往往會產生豐富多變的情緒,這是人類本身的自然反應,

沒有好壞之分,也基本不受人類意識支配。

雖然,情緒並不會直接造成我們的不幸,但是情緒化卻具有極大的破壞力。這不是因為情緒變化多而快,而是因為缺乏理性支配。

痛苦、悲傷、憤怒、害怕、焦慮、自卑、絕望……這些情緒就像是我們心中的一頭猛虎。

在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時候,它就會脫韁,變成到處咬人的怪獸,

而被傷害的通常都是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

01

我就曾接手過一個這樣的案例:妻子總是在朋友面前和老公吵架,這讓老公感覺到特別煩躁,以致於夫妻關係不斷惡化,婚姻頻頻亮起紅燈。

案例中的妻子就是一個極度情緒化人,這類人往往不能用理性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會在感情強烈衝動的情況下,

做出缺乏理智的行為,讓身邊的愛人感受不到愛。

久而久之,磨滅了對方的耐心和溫暖,老公對她自然慢慢冷淡了。更嚴重的是,這種傷害是日後對對方好十倍百倍也無法彌補的。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須擺脫情緒的束縛,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

一個情緒管理差的人,很多時候都難以真正地愛自己、愛他人,還容易讓孩子對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進行模仿學習,最終可能會造成他們以後在親密中再次體驗你的不幸。

總是向最親近的人發火,我們是怎麼了?

想要學習經營感情,我們的第一步自然是要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情緒管理混亂,當所有人橫衝直撞的時候,場面絕對是血腥和暴亂的狀態。

然而,切入正題之前,我還必須要向各位澄清

情緒控制

情緒管理

兩個概念。

情緒控制是當我們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情緒的時候,把情緒強壓在心裡不表達,不釋放。

正如一直往氣球裡面壓氣,久而久之,當氣球爆炸的時候,要麼會內傷,要麼會傷害身邊的人,即所謂忍字頭上一把刀。

情緒管理則是做到不起情緒,內心平穩,處於淡然的狀態,是內心強大的表現,可以透過調整自己的認知,讓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一致,從而和諧高效地管理情緒的釋放和宣洩。

02

人類進化賦予人類情緒這個本能,比如恐懼提示我們有危險,後悔提示我們做得不夠好,擔心提示我們即將會有危險,噁心告訴我們這個事物對我們有害等等。

每種情緒對我們都有特別的生存意義。管理情緒正如紅綠燈,要理性地提示和疏通情緒。

人類的情緒除了基因遺傳,還有後天形成的原因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

習得性無助

還有個情景,是在印度和秦國隨處可見的。

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

慢慢地,小象習慣了不掙扎,哪怕它們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

這說明相應的情景也會致使我們的情緒根據以往的經驗自動化的產生,雖然也許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會因為慣性概念而產生此情緒。

03

怎麼能夠很好地管理自身情緒呢?首先我們一起先來了解

情緒ABC理論

當炎炎夏日運動完回到家的時候,看到桌上有半杯水,有的人會很開心,有的人卻會很憤怒。

這是為什麼?

其實並不是這半杯水直接導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緒,而是人們對半杯水的看法。

倘若看到半杯水後,你認為“太棒啦,還有半杯水真好”,那麼你就會開心;倘若你認為“真悲劇,為什麼只剩下半杯水了呢?”,那麼就會感受不到快樂。

總是向最親近的人發火,我們是怎麼了?

美國心理學家

艾利斯

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即上述的半杯水)只是引發情緒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依據ABC理論,我們不難發現人的

不合理信念常常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一、絕對化的要求:

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

常常表現為“你必須陪我去逛街”、“你必須對我好”、“必須按照我的思路來”等等。

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對於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願來改變。

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二、過分概括的評價: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

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

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

它具體體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

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

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

三、糟糕至極的結果: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對方對我有所隱瞞,我們的關係完蛋啦”“他沒及時回覆我資訊,他不愛我啦”“我沒有按照他想法走,他就會和我提離婚”……

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

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

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如果你受到情緒困擾多年,看了文章之後仍不知道如何改善,不要放棄希望,可以在後臺諮詢老師,一次小小的舉動說不定就能給人生帶來巨大的轉變呢?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有的只是絕望的思維,只要你的心靈不曾乾涸,再荒涼的土地,也會變成生機勃勃的綠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