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我,從而害羞 | 心理學專欄

過度自我,從而害羞 | 心理學專欄

用精神分析理論可以完美地解釋害羞,但卻不能解釋害羞的原因。

精神分析理論充斥著這樣一些概念:內在衝突、自我防禦、攻擊、分裂、重組、非正式競爭,雙重自我,待解的秘密特徵碼等。然而,精神分析的很多理論都是以摘要或模稜兩可的概念陳述的,所以它不可作為依據。

其“正確性”不可以用“錯誤性”來證明,因為其理論根本就無法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真實性的判斷。

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透過對名叫維多利亞的精神病人的臨床實驗分析,總結和建立了其理論。弗洛伊德認為:心理困擾是本我、自我、超我等不和諧的產物,它們也是人格最基本的三個特質。本我是指人類本能的衝動;自我是指現實的個體知覺,是人們學習可能的事情,並控制自己去做切合實際的事;超我是指良心、道德監督、理想和社會禁忌等。

自我的目標是在強烈的本我慾望和超我束縛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自我發揮好的時候,就可以合理安排事情,按照正確的行為方式滿足本我的需求,並且不違反道德標準或社會規範。但是這個平衡點相當難把握,不容易達到,甚至從來沒有達到過。本我驅使人們立刻滿足需求,而這些強烈的需求中包括性行為和攻擊行為。

超我限制本我,不允許本我將麻煩的需求付諸行動,因此,夾在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基本衝突就產生了。

在這些表述中,害羞只是內在衝突表現出來的症狀而已。它代表著未被滿足的本我的原始願望。在這些願望中,包括孩子的戀母情結,因為對母親傾心的愛而具有排他性。這些情況當然也可能發生在父親身上。

許多精神分析的著作都認為,

害羞可以追溯到早期人格發展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間整合的失調。

這些著作都為我們提供了精神分析學派對害羞原因的理解。

假設約翰是一位成功戰勝了害羞的男性,我們可以用精神分析法解釋他的改變:他是一位強烈愛著自己母親的男孩,由於其戀母情結未能得到滿足而導致內心恐懼,甚至把父親也看做是現實中對他有威脅的人物。由於青春期性的萌動和刺激,約翰假想他可以坦率地說出自己有亂倫趨向,但他不敢講出來。於是,性誘惑開始變成了性禁忌,壓抑的結果導致了害羞。他的自述說明他從性壓抑中解放出來,他表達了自己潛藏於心的性目的,將對母親的性衝動,替代為對強勢女性的性幻想。

紐約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卡普蘭(Donald Kaplan)認為害羞起源於自我優勢地位的確立,或者說是自戀。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害羞的人看起來很謙遜、文靜而且有耐心,但與人相處時卻充滿敵意和荒誕。由於他們的感覺不能直接被表達出來,因而受到扭曲和替代,害羞由此就產生了。

害羞是一種社會性創傷,為逃避假想的威脅,病人常常在生活中表現出主觀積極而且溫和親切;源於對被忽視、忽略和拒絕的恐懼,病人常常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得友好且合作。其內在的痛苦就轉化為害羞。

在臨床經驗中,我發現病態的害羞者因為孤獨,從而極度關注能為其提供極大快樂的美妙幻想。的確,一個長期的、生動的白日夢是害羞患者的重要價值所在……

有的學者認為:

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與母親分離時心理感到不適,便容易產生孤獨感。

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母親也沒有履行好保護孩子自我意識的角色,問題就這樣產生了。不成熟的自我意識,正如暴風雨中在大海上漂泊的紙船一樣飄搖不定,並且隨時可能翻船。精神分析學家說,這種被拋棄的自我意識在長大後會形成一種恐懼感,使之無法應對生命中的未知性,這種恐懼便構成了極度害羞的特徵。

許多精神分析學家認為:

極度膽怯會使一個人變得害羞

。這個理論是基於過去對害羞者的研究提出的。報告指出:害羞導致這些害羞者足不出戶。對這些人來說,極度害羞成為他們嚴重精神障礙的一種外在表現,害羞就像是他們病態心理狀況的障眼法。對這些人而言,專業的治療是必要的。本書第二部分推薦的方法可使他們解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無論如何,精神分析理論使我們看出害羞者內心的那些非理性特徵。他們對權利、優越感、戰爭以及性有著近乎瘋狂的需求。在此讓我們窺探一下害羞者虛幻的自我世界。

演員麥克·約克(Michael York)描述了他的害羞世界。

“我很害羞,但心中有一個願望。我記得在上幼兒園時,他們玩起了‘小紅帽乘篷車’的遊戲,我只是在幕後做助手。我常常站在那裡注視著那個扮演狼的小孩子,我是如此地嫉妒他,甚至怨恨他。我就一直盯著他看。不過你知道嗎?他後來生病了,而我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那個角色。”

一個26歲的中產階級男子,當他的害羞感減弱時,他發現自己潛在的恐懼和敵意。

“我發現擁有的自身價值越多,我就越不尊敬別人。並不是害怕別人,相反,我認為他們都是非理性的。在學校就認識的一些老朋友,現在覺得和他們無話可說。雖然他們賺很多錢,但總是泡在酒吧裡面,找女孩尋歡作樂。他們在興奮劑、性和低俗中墮落。”

在我召集的害羞研討會上,一位女士這樣說道:

“浴室是我的夢幻之地。我總是坐在那裡看著鏡子並且擺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我可以花很長時間做這件事。當我發現這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時,我變得極為痛苦,這也給我帶來了煩惱。我自己找出瞭解決方法:就是假裝鏡子後面有一個隱形照相機,並且吉米(我喜歡的男孩)可以隨時透過它看到我。我總是問自己如果他正在看我,我會是什麼感覺?我總是告訴自己他喜歡他所看到的,因此,即使我不能讓自己離開鏡子,但為了傑米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現在當我再做這件事時,就不再感到有負罪感了。我在家時依然做這件屬於自己的事情。

害羞者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情況在我一個同事身上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她時常回避聚光燈,但她內心一直喜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我是一個很怕跳舞的人。然而,我的內心卻告訴我自己,當我用美麗的舞姿越過石頭、跳過籬笆時,我的內心感到無比的快樂。但是事實上,我在聽到音樂時,身體就會感覺到僵硬和無力。我想象中的完美情景是:我感覺自己是屋裡最棒的舞者,我就理所當然成為受敬仰的人,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

心理醫生告訴我,我內心總是充滿希望,總想超越所有的人而受到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