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諸子之遼王朱植

朱植是朱元璋第十五個兒子,也是朱元璋最倒黴的兒子,他和他的家族一直受到皇帝一系和大臣的猜忌,最後落了個被廢藩的下場。

朱植在洪武十年出生在南京,他的母親為韓氏,在一年後朱元璋第二次冊封皇子的時候,一歲的朱植按照慣例被封為衛王,除此之外,朱植就在皇宮中慢慢的長大,由於朱允炆同樣出生在洪武十年,因此叔侄兩個從小一起長起來的,感情很好。

長大後朱植被父親派往臨清和漢、谷、慶、寧、岷五位兄弟一起於臨清練兵,加強軍事教育。朱植在練兵中一不怕髒,二不怕累身先士卒,表現的就像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他的表現很令朱元璋滿意,此時的朱元璋正在構建北方防禦體系,遼東地區剛剛穩定,但北元勢威脅依然存在,急需一個有魄力的親王前往鎮守,於是他決定讓朱植前往北方守邊,朱植的衛王封號被改為遼王,封地定在廣寧州,由此朱植成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在確定封地後,朱元璋還給朱植安排了一門親事,就是讓他取開國元勳武定侯郭英的女兒為妻,隨後郭英前往廣寧為女婿建造了王府。郭英可是一位好父親,為了讓女兒和女婿住得好,他天天逼迫軍士加班,弄得軍士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甚至於發生譁變,訊息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他十分生氣,他認為如果這樣做下去軍隊一旦造反就糟了,於是他果斷讓郭英停止施工,於是朱植只能住半成品的住宅,到了洪武三十年才開始繼續修建,不過等到王府修完了,朱植卻再也沒回來。

朱植最初封地廣寧衛

遼東地區地處明朝與北元邊境,一直是雙方互相爭奪的戰場,由於戰爭連年不斷,這裡貧窮落後,人員很稀少,各個方面都比不上南方。朱植出生在南京從小又是在皇宮中長大的,遇到這種生存環境應該無法適應,但是朱植沒有絲毫的不適應所有的苦他都默默自己吃了下去,在旁人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嬌生慣養的皇室子弟。朱植在遼東積極訓練軍隊,多次打敗北元的進攻,為保衛北部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很高興,特意將遼東一代的軍事大權交給了他就連他的岳父郭英這個能征善戰的將軍也必須聽從他的指揮。朱植一時間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光,可惜的是他的輝煌時刻就定格在了這個時候,隨之而來的是他的後半生是在低落,憂鬱,恐懼中度過的。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開始了他的削藩大計。建文帝接連收拾了幾個叔叔藩王,雖然沒有觸及他們這些邊疆的塞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建文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們,果不其然,朱棣反了,開始了和建文帝展開大戰爭奪天下。

朱棣的造反打亂了建文帝的削藩計劃,於是他被迫放棄了削藩,相反他害怕這些藩王尤其是手握兵權的叔叔們和朱棣合作共同反對他,於是他下令這些邊境的塞王回南京。

朱植對四哥和侄子爭奪天下不感興趣,他只想在廣寧待著,這個時候自己該怎麼做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朱植認為朱棣不可能成功,建文帝是名正言順的正統皇帝,坐擁天下兵馬,朱棣再怎麼能打也不過是個藩王,領土只有北平一座孤城,軍事力量也就那幾萬人馬,怎麼鬥得過建文帝,再加上他從小和建文帝一起長大,四哥比自己大十幾歲而且幾乎沒見過,從感情上他也更相信侄子。於是朱植決定聽從侄子的號召前往南京。

可是現在中原朱棣和建文帝正在大戰,道路被封了,自己怎麼過去,最後他想到了海路,於是他扔下廣寧城和兵馬,漂洋過海去投奔侄子了。

建文帝對叔叔的歸來很滿意,不過鑑於叔叔來得太晚了,實在沒有空餘的職位給他了,於是決定讓他繼續出陣外藩,地點就是之前自焚的朱柏的封地荊州。

明太祖諸子之遼王朱植

最後的封地荊州

朱植沒想到自己費這麼大勁主動歸順,結果什麼都沒得到反倒落了個打發出去的結果,更倒黴的事去的地方還是死人待過的地方,不過皇命難為,他只能出發了。

就在他要到達荊州的時候,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朱棣攻入了南京,建文帝放火下落不明,天下換主了。朱植聽了嚇得從馬上摔了下來,早知如此自己何必從遼東跑回南京,就算誰也不幫待著就是好事,這下子可就全完了。於是他連忙跑回南京向四哥表示祝賀同時乞求原諒。

朱棣對這個不識時務的弟弟很生氣,居然幫助建文帝,不過他不好親手殺兄弟,只是故意冷落他,和其他的兄弟親親熱熱,唯獨把朱植扔在一邊。朱棣登基對兄弟大加封賞,之前被侄子整的兄弟恢復爵位,發放慰問賞賜,沒被整的兄弟也有份領一份慰問品,不過這裡面唯獨沒有朱植。

明太祖諸子之遼王朱植

朱棣

朱植知道自己得罪了四哥,他現在處境十分尷尬,自己留在南京不合適,京城是皇帝的地盤,藩王哪有指標留下,自己去荊州也不合適,畢竟那是建文帝的決定,自己自然不能再聽偽帝的命令,於是他壯著膽子請示四哥自己去哪,不過他話裡話外想回遼東。

朱棣看了他氣不打一處來,老子造建文帝的反本質上也是為了你們,要不你們一個個都得讓那小子幹掉,結果你不幫我就算了,還跑來主動投靠那小子,現在還有臉跟我提回遼東當一個鎮守一方的藩王,想什麼呢?

不過朱植並沒有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而是被外派終究沒有和自己兵戎相見,沒有撕破臉,最後朱棣網開一面,回遼東是不可能的,你還是去荊州吧。

雖然沒有回到遼東,但是讓他去荊州就是表示放過他了,激動地朱植趕緊給四哥謝恩,於是大明出現了一個王號與封地嚴重不符的藩王。

朱植到了荊州,這裡根本就沒有適合他住的地方,之前朱柏的王府已經被燒燬了。朱植只能自己再造王府,可是再造王府要出錢,朱棣自然不會給他出這個錢,於是朱植只能自掏腰包修了一座王府,沒想到朱棣還是沒忘記他的過錯,下令將他的歲祿和其他待遇全部消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朱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家子要養活,這點錢也就勉強過日子,於是朱植只能擠出錢來並利用湘王王城的基礎一點點修建起來的,財力有限自然不可能和其他兄弟的府邸相比,不過也算壯觀了,而且朱植知道自己不受四哥待見,在這個時候也不想惹是生非,要是王府修得太好那是給四哥提供藉口整自己。

朱植從此低調的在荊州城裡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誰也不見,同時潛心修道,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出家的道士模樣,試圖以這種方式向四哥表示自己認真悔過低調做人,希望四哥網開一面手下留情,同時他還經常寫詩作文為四哥歌功頌德,表示自己完全服從四哥,即使這樣朱棣還是沒放過他。

朱棣百忙中發現朱植身邊居然還有護衛軍隊,於是又把朱植罵了一頓。朱植嚇得大氣不敢喘,認真的聽完四哥的破口大罵然後表示謝恩。

朱棣罵完了氣也消了,於是將軍隊調走,給他留下三百人的保鏢廚師的隊伍,用來保護他服侍他。朱植一下子從千軍萬馬的大將變成了三百人的隊長,就連這三百人,朱植也不敢隨意差使,生怕被人說成是指揮軍隊,傳到皇帝耳朵裡又是麻煩。

就這樣朱植在荊州鬱鬱寡歡擔驚受怕的過了二十二年的生活,每天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他的身體漸漸地就垮了,最後被兒子來了致命一擊給嚇死了。永樂二十二年,他的兩個兒子突然向北徵的朱棣密報自己的父親有異謀,試圖造反。朱植得知後膽戰心驚,生怕皇帝派人來抓自己,但是朱棣或許是忙於北征顧不上這事,或許是壓根就沒收到這事,總之一直沒有人抓自己,但是這樣的平靜更可怕,朱植終於挺不住了,在五月份,朱植死了,終於解脫了,兩個月後朱棣也死了。

後人

朱元璋給朱植這一脈定的輩分是:“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

按照規定朱植的爵位應該由他的長子朱貴煐繼承,後來朱貴煐死了,繼承人變成了老二朱貴烚,但是他的庶出的兒子朱貴燮和朱貴煊都圖謀遼王之位,不甘心作一個郡王。可是他們想登上遼王寶座基本上沒戲,不過他們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一個方法,明朝規定如果藩王圖謀造反,那麼藩王和世子都會被廢為庶人,如果不廢藩就讓庶子繼承。這是個好機會,於是兄弟兩個人打算賭一把,他們向朱棣上奏父親謀反,結果沒有等來皇帝的處理命令,反而讓老爸死了,成全了老二提前上位,忙活半天自己什麼沒落著全便宜別人了,他們氣的連老爸的葬禮都不參加。

你舉報父親謀反至少可以算得上是為國進忠大義滅親,但是不參加老爸的葬禮這就是大逆不孝了。明仁宗很生氣,他馬上將這個哥倆銷去王位廢為庶人,當時曾有宗室被廢為庶人後子孫重新獲得爵位的先例,但是這個哥倆被特別規定子孫不準重新封爵,可以說或者沒落著死了也沒落著。

遼王因為始祖當年的錯誤決定在明朝一直受到皇帝一系的記恨,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被朝廷敲打一次,弄得遼王一系宗室人心惶惶,甚至朱貴烚連王位都丟了。不過好在皇帝也知道遼王已經鬧不出什麼動靜了,於是後來雙方就平安無事的各過各的日子了,但是沒想到到了第七任遼王朱憲?,徹底玩完了,他不但丟了王位,整個遼藩都被廢了。

由於明朝對藩王管束很嚴,規定藩王只能坐食歲祿,不得隨便出城,只能能在王府裡自己玩,因此很多藩王因為精神空虛,只能投身宗教活的精神上的解脫。

嘉靖帝

朱憲?就著這眾多王爺中的一個,他先是投身道教,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得道成仙的大真人,自娛自樂倒是解悶不少。遠在北京的皇帝嘉靖帝也投身道教之中,得知遼王兄弟朱憲?(嘉靖帝和他同輩)道行深厚,對道教文化研究頗深很是高興,一反幾任皇帝的敵視態度,多次對遼王加以賞賜,而且以教主的身份賜給他法衣、法冠和一枚金印,並且賜號“清微忠孝真人”。

明太祖諸子之遼王朱植

道士,網路影檢視片

有了皇帝加持,朱憲?決定自己功德圓滿不再是個凡人了,於是他穿上御賜法衣,帶上御賜法官,不倫不類的命王府護衛打著“諸神免迎”的招牌,嘴裡念著咒語滿荊州大街上晃悠。而且他還到處挨家挨戶諮詢是否出了災禍,他可以設壇去災,並且明碼標記童叟無欺。當老百姓都表示自己家裡沒有災禍的時候,朱憲?法力無處施展,最後盯上了街頭的醉漢,然後施用符咒和妖術,給他們來個無痛閹割。

然而就在朱憲?自娛自樂的在荊州城當大仙的時候,遠在京城的一個名叫張居正的人開始了他對朱憲?的復仇之路。

張居正和朱憲?是同鄉,年齡相仿,而且張居正的爺爺還是遼王府的工作人員,按理說兩個人關係會很好,但是實際上關係糟透了。

張居正

朱憲?出身王府,一生下來就是王位繼承人,在這樣優渥的環境下,本來天分就不高的朱憲?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根本就無心學習。而張居正天生聰慧,再加上父祖身份低微迫切的想出人頭地,因此學習非常好。朱憲?的母親偏偏王子成龍,因此經常拿二人作比較想激勵朱憲?,沒想到朱憲?記恨上了張居正。

後來張居正考上了進士,朱憲?以祝賀為明宴請張居正的祖父,一再的強行灌酒,最後把張居正的爺爺給喝死了,張居正自然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能報仇只能隱藏仇恨。

嘉靖皇帝死後,隆慶帝即位,作為隆慶帝老師之一的張居正也受到了重用,終於可以報仇了。隆慶帝本身對他父親的修道行為很是不滿,對那些以此投機的人更是厭惡至極。皇帝的態度決定了一切,大家一看苗頭不對,全部轉變了鬥爭方向,以前和朱憲?有過節的人紛紛出來指責他。

張居正自然不能公開跳出來,他在背後支援了這些人,最後隆慶帝派人去調查朱憲?。

當朱憲?得知皇帝派人來調查自己的時候,他慌了。按理說他沒幹什麼謀反之類的事,最多隻是些目無法紀胡作非為的小事,按一般道理來說也就罰俸,申斥這類的懲罰。可是能是因為一輩子沒走出過荊州整天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瞎玩,世面見得不多,再加上學習不用功朱憲?自作聰明的在院子裡,立了一根旗杆,上面寫上“訟冤之纛”,意思自己是冤枉的,他希望所有人都看到理解自己的冤枉。的確所有人都看到了,只不過他們認為這是另一個意思舉旗起義,這樣子一下子從違法亂紀變成了謀反。

皇帝調查團在荊州調查了一番,謀反的證據除了旗子什麼都沒有,全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於是正使洪朝選向皇帝彙報了他的調查,朱憲?沒有謀反。但是副使施篤臣卻提出了那面大旗,表示這就是遼王謀反的證據。

張居正起了推波助瀾的,他支援施篤臣,認為遼王樹立大旗就是謀反。隨後隆慶帝派人抓捕遼王,並且商量處理辦法。朝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廢除朱憲?的王位,將他關進鳳陽高牆,然後在遼王支脈中在選擇一人為繼任遼王。而已張居正等人堅決主張,徹底廢除遼藩,之前寧藩就是因為造反才被廢除的。由於張居正堅持廢藩以至於日後傳出了張居正是想霸佔遼王府的說法。

明太祖諸子之遼王朱植

隆慶帝

隆慶帝自祖上就對遼王一系抱有成見,這麼多年這麼多代一直沒有改變,只是遼王一系很低調沒有作出謀反一類的事給皇帝以藉口。這次朱憲?謀反已成定局,隆慶帝正好借這個機會徹底除掉這個眼中釘,他最終採納了廢藩的,遼王朱憲?被廢為庶人,關押在鳳陽,遼藩一併廢除,遼王其他支脈的族人交給武昌的楚王管理,張居正死後,遼王后代曾經希望能夠恢復爵位,但是萬曆皇帝對這件事根本不提,於是遼王一脈的族人只能認命。

南明時代,遼王一脈的長陽王后人朱術雅朱術桂兄弟曾經跟隨南明政權四處逃難,後來跑到了臺灣,據說朱術桂在臺灣數十年,他以開墾田地,種植莊稼為生完全成了一個農民。

康熙二十二年清兵攻陷澎湖列島,臺灣鄭氏政權投降,朱術桂作為昔日王子不願意臣服清朝,遂於這年自殺。這位遼王的子孫在最後時刻體現出了作為朱元璋後代的骨氣,同時他也是最後一位被記載的遼王子孫,之後就再也沒有遼王后代被提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