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近日,一部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自上映以來就吸粉無數,不得不說該劇很大程度還原了唐朝的原貌。

沒有以往“大唐盛世”虛假浮誇的金碧輝煌,大多數是粗糙的地面和喧囂的市集,還原了當代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情景。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十二時辰》的拍攝週期長達七個多月,籌備期更久,請來精通唐史的老師開課講述唐朝的歷史文化。

授課內容不一而足,世情風俗,飲食習慣,衣飾儀容等都包含其中。

這部劇的時代背景是唐朝,但是他把唐朝的人臉美學做到了空前的最好。

雖然深度吸收了日本電影人的古裝人臉設計美學,但有意無意地展現了中國人臉裡超越日本男性的那一部分。

這個劇組在細節上也很用心啊。注重細節的劇組簡直讓人好感倍增。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1:宣讀聖旨。

第一集開頭開坊時宣讀聖旨:“天寶三載,上元節西市開市……”

這就是唐代的格式,而不是動不動就“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這個詞真正使用在帝王詔書上,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於皇帝所執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與臣下誥敕命中必首稱“奉天承運皇帝”。

後相沿成為皇帝敕命中的套語,這句話的正確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一般現在很多古裝宮廷劇都會忽略掉這個點,時不時看到宋朝還是元朝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太監拿著聖旨在那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2:望樓。

第一集檀棋帶張小敬出場的時候就介紹了“這是望樓,今日於你有大用。”

長安城內各處都分佈有高塔,名望樓。

在第一集中李必就為觀眾們詳細講述瞭望樓的用途,監控輿情以及實時傳遞資訊。

而隨著狼衛入城後,望樓實時將狼衛在城內動向傳遞給靖安司的一系列操作讓觀眾們眼花繚亂。

不過,這套極其炫酷快捷的望樓系統,卻並不是當時真實存在的。

唐代是有望樓的,望樓就是崗樓,是特殊的軍事用語。

中國近代、現代、當代的軍事用語中已經廢棄“望樓”一詞。

在唐代邵謁《顯茂樓》中曾經說到“惟有望樓對明月”,可見唐朝已經出現瞭望樓。

然而,望樓的主要作用是監視,並不能傳輸過於複雜的訊號。

雖然我很佩服劇組的腦洞和精密的設計,然而真實的望樓僅有觀敵預警功能,並沒有用作複雜的遠端通訊。?

這部電視劇裡這套通訊系統不是史實,這顯然是劇組設計的望樓 訊號塔組成的監控傳輸一體化建築(現在叫物聯網裝置)。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3:點心。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各種各樣好吃的,但是真正的唐代美食到底長什麼樣?

除了文字記錄,有沒有食物存留?有!根據一些專家介紹,“點心”這個詞源於唐代。

南宋吳曾撰寫過一本書叫《能致齋漫錄》,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

大唐氣象,富麗堂皇。體現在吃食上也是一樣。

在唐人看來,飲食並不只為口腹之慾,並不單求吃飽為原則,還有吃好,更要吃出花樣來,所謂色、香、味俱全也。

而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

唐代墓葬就出土過“餃子”“餛飩”“胡餅”“麵條”與各式花樣的“點心”。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4:白瓷碗。

前面說了該部劇那麼多用心投入還原唐朝場景的,現在來看看這部劇的一些穿幫鏡頭。

林九郎用的這個白瓷碗屬於“穿幫鏡頭”,碗底明顯是個現代的商標logo。

而且這麼反光度這麼好的瓷器,明顯的現代工藝。

有人說,你咋知道不是當時的落款,不過有一點要清楚,古代的瓷器,尤其白瓷、青瓷、青花瓷等,碗底落款一般是青字、陰刻,沒有用彩色的。

如果你再覺得不是穿幫鏡頭,那也沒關係,我想透過這個碗說說唐代的白瓷。

唐代,擺的上桌面的白瓷,一般有兩種,邢窯白瓷和定窯白瓷。

劇中林九郎用的碗不可能是定窯白瓷,邢窯白瓷創於北朝,興盛於盛唐,五代後沒落。

定窯白瓷創於中唐,成長於五代,興盛於宋朝。

劇中時間是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此時,定窯還沒出現呢。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5:羊肉泡饃

劇中的龍波在一家名叫“餘記泡饃”的飯館吃拉條子,這家店賣的是羊肉泡饃。

那麼羊肉泡饃這個東西,在盛唐有嗎?

根據有記載的歷史,羊肉泡饃起源於北宋。

這句話說的圓乎一點呢,可以說,羊肉泡饃這道食物,形成於北宋。?

有人會說,唐朝也有人把燒餅就著羊湯吃。

朋友們,請注意,我說的是羊肉泡饃作為一道食物品牌,那至於雛形,就不算了吧。

如果算的話,現在的蓋澆飯,恐怕要追溯到西周,因為西周八珍的淳熬,那就是蓋澆飯的模樣啊!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6:時間邏輯

一開始,故事說這一天是“天寶三載 上元節”,也就是744年。

請記住這個時間!因為這是劇中時間邏輯的bug。

首先,李白的年齡是個大bug,既然該故事是天寶三年744年。

那麼李白701年出生,這一年應該44歲,虛歲也要45歲。

所以,劇中說李白43歲,明顯不符合時間邏輯,其次,易烊千璽所飾李必的年齡是個大bug。

從歷史角度看《長安十二時辰》,良心製作,而且高度還原初唐盛景

在劇中,李林甫派人來接管靖安司時,李必和張小敬聊天,說自己才23歲。

但是,李泌的年齡問題在哪呢。

書中說李泌與太子相交是在9歲,這是個bug。

李泌7歲被唐玄宗賞識,後來他尋仙問道、歸隱山林。

天寶中期,李泌重拾入世之心,回朝輔佐太子李亨,那時,那早已30左右。

不過,總體來說,這部劇展現的唐朝調調和以前那種金碧輝煌的唐朝豪華style截然不同。

總體更是貼近歷史唐朝的整體風貌,也是一部值得追看之餘,細解唐朝歷史文化知識的劇集。

本期的歷史知識就講到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點,歡迎文章底部留言,我們下一期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