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由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你不要覺得大中午農民不休息,在地裡鋤草。人家本來就是勞作時間,在唐朝,飲食的標準就是一日兩餐。現在的一日三餐是後來慢慢演變而成的。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在唐代人們的主食結構中,餅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唐朝麥類作物種植比較廣泛,為餅類主食的推及奠定了有利的基礎,當時人們以餅來配菜,構成了日常主副食的基本模式。唐朝人對餅的區分較為詳細,史料記載唐朝餅名有蒸餅、煎餅、胡餅、曼頭餅、薄夜餅、丸餅、燒餅、煮餅、索餅、糖脆餅、二儀餅等等,多達幾十種,這在前幾個朝代是不多見的。在餅類主食中,唐人食用最多的是蒸餅、煎餅、胡餅和湯餅。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唐代煎餅)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唐代胡餅)

唐朝的饅頭和我們現在的有所不同,唐代饅頭大多包餡,而且一般包肉餡。唐朝的包餡麵食,以餛飩最常見。有關餛鈍的製作,唐人多有記敘。《食醫心鑑》中就記載了唐人制作餛飩的方法。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餛飩)唐朝時,米類食物也受到唐代人的喜愛,多烹製成飯和粥,有時也做成粽。唐人將穀物烹熟,稱之為飯。在稻米盛產區,人們使用稻米飯。在慄米產區,人們食用慄米飯。米飯是唐朝人不可缺少的主食。粥也是唐人常用烹調方法,為輔助性的主食,而且花樣繁多。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粥)

粽在唐朝原是一種節令食品,又被稱為角黍。唐朝時,人們製作粽主要是自己食用,不再像之前一樣投江祭屈原。因此端午節食粽者甚多。在唐代,粽子的形狀已經有角粽、菱粽、筒粽、秤砣粽、錐粽等多種。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粽)

在唐代的日常飲食生活中,蔬菜佔有很大的比例。人們一日兩餐,都離不開蔬菜。所以穀物和蔬菜是唐代飲食中的兩大主體,也是當時人們最基本的食物來源。唐代蔬菜的供應大都來自園圃種植,人們利用各種條件,大量栽種蔬菜。凡有農田墾作之處,都會見到繁茂生長的菜園。唐代蔬菜的品種很多,比如,葵、韭菜、芹菜、蔥蒜、蘿蔔、蔓菁、以及蓮藕等多達幾十種。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葵)肉類是我國古代副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唐朝時,中原及江南地區農業發達,因而穀物和蔬菜的供應都很充足。而唐代內地的牲畜多用於農作和運輸,是重要的勞動工具。一般情況下不準宰殺,所以,畜肉的供應受到限制。唐武宗有一詔令,其中有云“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羊,中國所鮮,出於北方雜虜,國家未嘗科調”從這段資料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對耕牛嚴加保護,而內地人又很少養羊,唐朝廷為了與邊疆各族保持良好關係,從來不向遊牧民族徵調肉食羊,因此唐朝牛羊肉的上市量都不是很充足。所以,在唐人心目中,只有豪門貴族才能日日食肉,一般的家庭很少吃肉。你是不是想說,唐朝人難道只能吃菜嗎?當然不是,唐朝人除了食用家畜家禽之外,還會吃各種野味,什麼馬驢鹿熊、各種飛禽走獸,盡是唐人的盤中之餐。

唐朝鼎盛時期,普通家庭一日兩餐竟然吃的是這些

(唐代,豬肉為平民化食物)

豬肉,唐人又稱之為彘肉、豚肉,是經常食用的食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隋朝以前,中國人重羊輕豬,因為他們認為豬是骯髒的動物,所以有錢人都不屑去吃,所以相比牛羊肉,豬肉是更加平民化的食物。

看了這麼多,你們是不是和小編一樣已經垂涎欲滴了呢。小編每天都會更新歷史趣聞,歡迎收藏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