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01:01

純大漆藝術家徐進是上海黃浦區的非遺傳承人,憑著毫釐之間的精湛技藝,他讓始於宋代的漆器戧金工藝再現風華。他與楊浦區玉雕非遺傳承人朱喜偉“惺惺相惜”,兩人合作了一系列雕漆作品。在近日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上海傳統工藝創新設計研修班)”上,二位“守藝人”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漆上明珠》和《康熙寶典》——將各種顏色的大漆塗抹在胎體上,經過近千層的塗抹,最後進行雕刻打磨。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雕漆作品《漆上明珠》《康熙寶典》

本次“上海傳統工藝創新設計研修班”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承辦。包括徐進、朱喜偉在內的上海各區非遺傳承人攜帶了30種非遺傳統技藝,開展交流研討與實踐,並分組嘗試“跨界”合作,碰撞出新火花。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研修班學員集體合影留念

說起跨界創新,始終認為“藝術家要用作品說話”的徐進表示,跨界不是簡單的“1+1=2”,應當要達到“1X1=1平方”的效果。如何讓不同元素經過一番巧妙融合,讓異彩得到最大化釋放,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現場演示漆器工藝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玉雕技藝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緙絲技藝

來自奉賢的非遺匠人周旭飛和潘向陽就準備用他們擅長的琉璃燒製、紫砂雕塑等非遺技藝,以層層疊疊的山脊和高峰上的太陽為創作元素進行製作,呈現出一件裝置藝術《東方之光》,為建黨100週年獻禮。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現場交流討論

在模具裡裝進細麵粉,填入豆沙……來自金山的莊丹鑫現場蒸制了一屜香氣撲鼻的呂巷白龍糕,立即引起了圍觀。呂巷白龍糕酥香軟糯,甜而不膩,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莊丹鑫介紹說,在金山,民間流傳了很多關於“小白龍”堅持正義、保衛一方平安的故事,“白龍糕”也由此得名。鑑於呂巷小白龍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文化特色,現場兩位設計師給白龍糕設計了全新的時尚包裝。之後,莊丹鑫又聯合海派絨繡、百寶鑲嵌、扎染等非遺技藝的傳承人,策劃了跨界作品《食派》,圍繞上海米糕打造出一幅海派小資午後慢生活場景。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慢生活場景《食派》

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越發重視,非遺專案的申報門檻也越高,非遺傳承人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怎樣普及非遺文化、讓更多年輕人接棒傳遞,是五穀雜糧工藝畫家洪有進近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知道什麼是田菁子嗎?這是生長在崇明的一種野生植物。”他用田菁子、小米、芹菜籽、芝麻等雜糧和天然材料,經過防黴防腐等二十道工序,用一根牙籤、一瓶膠液,三天時間就能創作出一小幅工藝畫。為了讓這門非遺技術更易於大眾學習,他創新地提出在亞克力板上作畫,下面可以鋪墊畫稿,尤其適合小朋友等初學者體驗。

滬上非遺匠人“跨界”交流擦出新火花“解鎖”文化傳承新可能

五穀雜糧工藝畫作品展示

據瞭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主辦,自2015年實施以來,已經舉辦了26期。這次“上海傳統工藝創新設計研修班”是專門組織上海各區的非遺傳承人集中學習,結業後還將組織舉辦成果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