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家鄉有一種土得掉渣的土特產,那就是用紅苕為主原料做成的食品,我們都叫它苕果兒。過去每到臘月,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挑好日子做苕果兒。

紅苕就是紅薯,是我們這裡的通俗叫法。家鄉土地肥沃,種出來的紅苕個大,味甜,當地人就把紅苕加工成苕粉,然後作為多種食品的主原料。如可以做苕粉絲,苕果兒等。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家鄉做的苕果兒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細沙烘炒的,俗稱苕幹,還有一種是油炸的,做法不一樣,味道也自然不同。

這種是苕乾兒,也叫“紅薯幹”!是把紅苕用刀切成長條狀或薄片狀曬乾後與乾淨的細沙,一同放置於鐵鍋中烘炒,待其烤熟變脆後,即可在篩網中過濾沙子。這種苕果兒經歷了陽光的暴曬,非常有韌性,越嚼越香。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而另一種油炸的苕果兒,更是香甜。是把紅苕去皮,蒸煮熟搗成糊,加入芝麻,白糖,均勻攤開晾曬,曬乾後用切或剪成大小片狀。如三角形,菱形。 油炸時,我們這裡都用菜籽油小火油炸。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小時候,家裡是沒有零食的,街上也沒有買的,我們也沒有零用錢。所以能有點吃的,也就是那些在臘月炒制的“臘貨”了。糯米果、花生、苕果兒都是平時沒有,過年才有的讓我們看了流口水的美食。

記得每年冬月,母親都要選一個晴好的天氣做苕果兒。早上天矇矇亮,母親就先把灶火生旺,再把洗乾淨好了的苕都放在蒸籠裡蒸,蒸熟後去皮,這時候加點黑芝麻和白糖,搗成糊攤成餅狀。最後就切成長條或者菱形,有的要放在屋外面曬乾,晴天大概曬七天以上,到了臘月初就放在油鍋裡油炸,剛出鍋的苕果兒,個個金黃,含在嘴裡,還沒有吞進去,那香甜的味道就直入喉嚨到心到肺。金黃香脆的苕果兒。薄薄的一片,入口清甜,一吃就停不下來。

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朋友,肯定知道做苕果兒的艱辛。通常要半夜起來開工,以趕上第一時間的太陽,如果恰巧遇到陰雨天氣,而“苕果兒”還沒晾曬乾,那麼就很有可能前功盡棄了。苕果兒的製作看似簡單,製作相當複雜。而每一流程都要求注入媽媽們精耕細作的匠心精神,終得美味。

農村苕果兒,浠水鄉愁的記憶

這種來自農村田間的土特產,雖然沒有網上賣的乾果那麼高大上,但它卻是童年最愛吃的美味。

農村土特產苕果兒,浠水老家鄉愁的味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