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在劇中總會有戲腔,這樣印象更深嗎?老人:怕有東西來聲冤

北宋名臣包拯在歷史上的名氣非常大,至今為止,人們只要提到清廉無私都會下意識的想到是包拯,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多深。

宋仁宗天聖五年,包拯考中進士,被授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為父母歲數越來越大,他便申請在合肥附近為官,這個要求也被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因為父母身體原因他直接辭去官職,回到父母身邊贍養,在父母相繼去世之後,他又開始了守喪的生活。

喪期滿了之後他都不肯離去,鄉親們來不停的勸他,景祐四年包拯進京聽宣,這次他被任命為天長的知縣,天長便是現如今的安徽,從這開始包拯算是真正開始了仕途。

包青天在劇中總會有戲腔,這樣印象更深嗎?老人:怕有東西來聲冤

包拯一生在多個地方為官,每到一個地方都是盡心盡力的為百姓來辦事,有趣的是現在人們說包拯,背景都是在開封,實際上包拯在開封僅僅幹了一年多一點。

人們對包拯的固有印象是斷案如神,實際上真實的包拯斷的案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多,更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撲朔迷離。

包拯能夠千古流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清正廉潔,能夠堅持秉公執法,不管是對百姓還是對待達官貴人都是如此,他多次彈劾朝中之人,為此在當時的社會中便開始傳他的美名。

對於有能力者,包拯也是極力的舉薦,在經過“慶曆新政”之後,包拯同樣也提出了不少的改革建議,比如說注重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

包青天在劇中總會有戲腔,這樣印象更深嗎?老人:怕有東西來聲冤

包拯還是一個實幹家,他在想到什麼的時候,都會付出行動,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他為官期間一直是嚴於律己,拒絕參與朋黨之爭。

中國歷史上其實並不缺包拯這種人,可並不是誰都能夠像包拯一樣傳美名,宋仁宗對包拯的賞識是包拯能夠以包青天之名傳世的一個重要原因。

包拯在過世之後,他的形象徹底成為了包青天,可以說他是普通百姓對清正廉潔形象的寄託,人們不停的口耳相傳。

人們幾乎將一切的優秀品質都加在了包拯身上,包拯在我國人民的心中,可以說是成神了,千百年來人們在不停的神話他,甚至有民間故事中說他白天人間斷案,晚上去陰間斷案。

包青天在劇中總會有戲腔,這樣印象更深嗎?老人:怕有東西來聲冤

在不少故事中,直接將包拯神話為了閻王,當然民間故事中的閻王不僅僅是隻有他,人們能夠如此的推崇包拯,他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包拯在任何影視劇中,總會出現戲腔,即使其他人都是在好好說話,他偶爾也會出現幾句戲腔。

有人說,這是為了讓人們對包拯的印象更深,關於這件事一直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基本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不過有老人也指出,讓他出現戲腔是有說法的,如果沒有戲腔出現,會有鬼將包公當成真的,晚上可能會去找他聲冤,對於扮演者還是比較忌諱的,在民間人們一直都認為包公是白天審人,晚上審鬼。不過在崇尚科學的當下,這個說法自然是無稽之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