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乾隆皇帝在《三月初八幸圓明園》中寫道:“清秉時御氣暮春初,靈沼靈臺豔裔舒。似毯綠茵承步輦,含胎紅杏倚玫除”。圓明園在清室一百五十餘年的建立和經營下,規模宏大,建築精美,文化收藏豐富,卻遭到八國聯軍燒殺搶奪,終成一片廢墟。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我國乃至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便是長城,同時它也是我國工程量最大的。

長城從西周時期便開始修建,其跨越萬里,分佈在中國北部與中部,其龐大更是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長城兩千多年來,經過風吹雨打,卻依舊屹立不倒,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在古時候,

科技並不發達,修建過程中沒有先進的裝置,在沒有汽車飛機的時代,運輸材料也是個大難題,修建長城只能依靠人力。再看看長城的穩固程度,兩千多年來依然不倒,且順著連綿不斷的山而不斷上下,古代並沒有水泥鋼筋之類的建築材料,能夠修建出這樣的建築,簡直令人驚歎。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他在統治中原之後,北方遊牧民族時不時便發起攻擊,為抵抗他們,秦始皇下令修建防線,便是漫長又堅固的萬里長城。

修建長城後,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確實減少許多,人民的安全利益得到保障,更是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秦始皇傾盡全部將長城修建起來,本以為長城修好後,百姓便能安穩度日,可他不曾想到,長城的修建卻將不少百姓的心修垮了。此時並沒有足夠的建築材料,類似鋼筋水泥這樣的堅硬材料也還沒有出現,更別提先進裝置等,那麼長城是如何被修建而成呢?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彼時,秦始皇將任務交給大將蒙恬,蒙恬便帶領三十萬大軍開始修建長城,但發現三十萬人遠遠不夠,便到百姓家中召集男子,爾後竟達到數百萬人來參與長城的修建。

歷時五年,傾盡國力才將其完成,其耗資已經無法計算,人力更是耗費不少。

百姓為修建長城,不知付出多少鮮血與人命,大部分的人都是有來無回,長城上不知多少人死去,耗資巨大還是小事,但百姓的命才真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因此,說長城是耗資是最大的工程,一點也不是誇張。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長城的質量大家有目共睹,其實是因為,秦始皇為保證工程的質量,便制定出非常殘酷的制度,將磚塊與百姓的命交織在一起。

長城的質量需要無數塊質量保證的磚塊,其中一塊就是三十斤左右,古時候並沒有可以批次檢測的東西,便只能再想其他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想出的辦法便是,

把磚塊有規律的排放,其中間隔半個磚塊的距離,拿一塊磚塊架在中間,再拿另一塊從人的肩部這麼高的距離,將其垂直落下,兩磚相撞,若是其中一塊斷裂,那麼燒製這塊磚的人便性命不保。因此,燒製磚塊的人一點也不敢偷懶,不然小命難保。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磚塊的質量如此堅固,那麼長城的質量更是不用多說,儘管兩千多年過去,牆磚依舊牢固,沒有受到腐蝕,人還是可以在長城上隨意走動。如今科技發達,但很多建築的質量都不如長城一般穩固,不說兩千年,能夠堅持個百年都算了不起,更多的是才建起幾年外牆便開始脫落。

那個時候還沒發明出水泥,怎麼將磚塊粘黏呢?不得不誇讚一下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驚訝,

他們在沒有水泥的時候,便創造出一種糯米砂漿王來代替,這種粘合劑的造價很高,製作方法也是耗時耗力,其材料便含有糯米,碎砂石,石灰粉等等。在現代人看來,糯米、碎砂石和石灰都常見得不能再常見,但那個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這種糯米砂漿王,要將糯米先熬成粥狀,再加進石灰、碎砂石攪拌,均勻後便與水泥一般無二,這才使得長城如此堅固。

而在古代,百姓連飯都吃不起,卻在長城中投入這麼多的糯米,使得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對國家更是寒心。

我國不是隻有長城這一座堅固的古建築,但長城的偉大更是因為建築它的百姓的血和汗,它的每一塊磚,每一處牆都飽含古人的智慧和汗水,這才使得長城極其偉大。這樣堅固的長城卻也有一處殘缺。

萬里長城為何兩千多年屹立不倒?統治者想到一個辦法,死去太多人

便是在固陽縣紅石板溝段,這一處缺口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便是孟姜女的故事,

相傳孟姜女的丈夫被朝廷抓去修建長城,孟姜女等候多年都未等到丈夫回家,便踏上尋找丈夫的路,到長城後,孟姜女四處都尋不到丈夫,便詢問旁人,卻得知丈夫已經去世的訊息,則坐在長城邊上哭,便將此處的磚塊哭倒了。

秦始皇傾盡所有修建長城,長城是建好了,但是卻失去民心,最終導致秦朝走向滅亡。其實,

真正的長城在百姓心中,百姓不願意團結一心,那麼再堅固的磚瓦也無法抵擋外敵的入侵。

參考資料:

《中國萬里長城》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