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阿蒂拉,匈奴國王,征服了南歐大片地區,是5世紀反對羅馬帝國的主要勢力。

儘管被敵人稱為野人和“上帝之鞭”,也被大多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個野蠻人,阿蒂拉還是用事實證明了自己是個精明的戰略家,並在調控騎兵和後勤兵方面是個創新者。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一、爭戰狂人

除了據有的記載顯示阿蒂拉在大約406年出生於亞洲匈奴遊牧民族外,他的早年生活不為人知。

434年他的叔叔路加去世後,阿蒂拉和他的兄弟布里達共同繼承了王位。

這樣的共享王位在當時並非不尋常,一個負責政府管理,另一個則掌管軍隊。

阿蒂拉繼承的軍隊曾經發動對鄰國的戰爭,確切地說對東羅馬帝國數百年的戰爭。

路加領導的反對羅馬的戰爭很成功,致使羅馬每年要向匈奴進貢以維持和平。

阿蒂拉和他的兄弟一點都不重視協定,更加不重視和平。

在繼承王位後,他們馬上就發動了對羅馬和任何阻礙他們的人的進攻。

在後來的十年中,侵佔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匈牙利、希臘、西班牙和義大利。

阿蒂拉把奪取的財富運回祖國,並將戰敗計程車兵吸收進他的軍隊,同時焚燒侵佔的市鎮,殘殺平民。

戰爭讓匈奴獲利良多,但是顯然,財富不是他們的唯一目的。

阿蒂拉和他的軍隊看起來真心地喜好戰爭,對他們而言,軍事生活的嚴酷和褒獎比耕種、照料牲畜有吸引力多了。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阿蒂拉的軍隊結構承襲匈奴的部落體制。每個部落大約由5萬人構成,組成一支軍隊,叫做“圖門”有一萬士兵。圖門結構是一個“十”系列。

十個騎兵組成基本的單位,十個“十”組成一個一百人的連,十個連組成一個一千人的中隊,十個中隊組成一個“圖門”。

一個“一萬騎兵的統帥”也被稱為“可汗”,領導一個“圖門”,地位僅次於國王。

整個匈奴軍隊都在馬上作戰,裝備弓和多個箭囊。匈奴馬相對馬身較矮、馬蹄寬大、毛髮粗糙、髯毛長、非常強壯、抗病力強、耐寒耐暑。

更重要的是,這些聰明的馬兒能對騎者膝部的擠壓和口頭所下的命令做出反應,讓士兵可以空出雙手來向敵人發射弓箭。

匈奴馬也可以在近距離搏殺中用它們的蹄子和牙齒攻擊敵人的步兵。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二、重灌匈奴騎兵

匈奴騎兵的進攻是以使用弓箭為核心的。每個士兵都有一把約五英尺長的弓,每個62人準確射擊的射程達100米。當用“箭雨”漫射目標時,射程還可以翻倍。他們同時為近身戰鬥攜帶各式彎刀、棍棒和鎬。

匈奴騎兵有時還會使用套索套住對手,把敵人從他們的陣線上拉過來,以進入自己殺傷範圍。

馬拉的雙輪戰車運載額外的射手來使匈奴軍隊更加完整。

匈奴士兵都穿著層層的厚革,塗滿大量的動物脂肪,這樣使他們的戰鬥服不僅柔軟而且防水。皮革覆蓋、鋼鐵線條的頭盔和鎖子甲環繞他們的脖子和肩膀,更好地保護了匈奴騎兵不會被箭和劍所傷。

匈奴士兵穿著輕便的靴子對騎馬是很好的,但是對步行沒什麼長處。

這對匈奴士兵很適合,因為他們在馬鞍上比在地面上更適應。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阿蒂拉和他的匈奴士兵用珍貴的金屬和石頭裝飾他們的武器、衣服和馬,裝飾的檔次要看各將士的官階和富裕程度,關鍵是裝飾物不能影響他們的靈活性。因為阿蒂拉的軍隊就是依靠行動迅捷發動意料之外的襲擊。

一個士兵騎一匹馬,同時另有一到七匹馬裝載額外的箭、箭袋、水和配給。

匈奴人沒有輜重車隊,每個士兵都自帶後勤補給。

因為匈奴的部落人口有限,一場戰爭又需要組織十萬士兵,阿蒂拉運用戰術來保證他的人力。依靠機動和突擊的效果,阿蒂拉很少讓他的軍隊進行近距離的持續的搏擊。他更喜歡利用地形讓他的軍隊隱蔽靠近敵人一直到弓箭的射程範圍內。

一隊先從高處向守敵射擊,迫使他們舉起盾牌來擋,另一隊則直接向敵人防線平行射擊。

一旦造成了足夠的人員傷亡,匈奴人便會實施包圍,殺光所有幸存者。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三、歐洲人的夢魘

阿蒂拉和他的兄弟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在不斷與東羅馬帝國作戰中取得了成功,直到445年布里達去世,有的資料顯示他是被阿蒂拉處死的。匈奴軍出發前往羅馬。

一路燒殺劫掠,阿蒂拉在451年被羅馬與西哥特人的聯軍阻擋住之前,幾乎已到達了今天的法國城市特洛伊。

與以往採取的閃電戰術不同,阿蒂拉在這場後來成為世界古代史中最血腥的戰役中,堅守陣地採取搏擊戰。

據一些資料記載——看起來有些誇大其詞,估計人員傷亡達二十萬。

儘管被敵人逼迫撤退,阿蒂拉並沒有率領他的匈奴軍回國。他做了短暫的休息、重新組織,繼續向南入侵義大利,在向羅馬開進過程中佔領了阿奎萊亞、米蘭和帕多瓦。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阿蒂拉不僅帶來了死亡和毀滅,他同時無意間為世界上最卓越的、最美麗的城市之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義大利北部,那些從匈奴手中倖存下來的人,重新聚集到亞得里亞海上的適於防禦的島嶼和瀉湖上,建成了威尼斯。

在羅馬外面,教皇里奧一世與阿蒂拉談判,據一些資料記載,阿蒂拉被這個聖潔的人的莊嚴肅穆的心靈打動,同意停止進攻。

實際上,阿蒂拉停戰的原因可能是他獲得訊息羅馬已命令很多在外的羅馬兵團回國抵抗匈奴的進攻。

不管理由是什麼,敬重也好、威脅也好,阿蒂拉和他的軍隊收拾好戰利品回國了。

公元453年,殺伐心思不斷的阿蒂拉策劃再次進攻義大利,但是他在實施他的計劃之前,在大約四十七歲時死於無法控制的鼻出血。阿蒂拉的兒子們企圖保持軍隊的威力

,但是他們無法控制各部落間的混戰。在阿蒂拉去世後的二十年裡,匈奴不再是軍事強國。

匈奴歷史上強大的首領,遠征多瑙河畔,被後人稱為“上帝之鞭”

四、結語

到了今天,很難去確定阿蒂拉在改進組織結構和武器方面比前人有什麼過人之處。

但是,沒有人可以質疑他卓越的戰術和堅定積極的勇士精神。阿蒂拉不斷與敵眾我寡的對手作戰,傷亡很少卻能獲得勝利。

儘管他從不求饒,也不向士兵和平民展現仁慈,他卻在與從前的敵人羅馬接受他的事上證明自己是個結盟的高手。

匈奴王阿蒂拉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戰鬥統帥,他的聲名使他的敵人感到膽寒,既害怕又敬重上帝之鞭。一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他的名字還是與好鬥的騎兵和勇士的精神聯絡在一起。

阿蒂拉統治的王國在他死後二十年間就分裂了,影響了他在本名單中的排名。

參考資料:《匈奴西征史》、《“上帝之鞭”阿提拉》、《歐洲戰爭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