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哪些人可去國子監讀書?

明朝的科舉制度規定,參加科舉考試的必須是學校的生員,那麼哪些人可以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呢?

洪武初期,根據來源不同,國子學的學生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僅包括各級官員的子弟,還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學生;而民生則是由地方官員保送的民間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國子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則由科貢。”(《南雍志》)

“洪武元年,生徒選入國子學者,品官子弟為官生,民間俊秀為民生。”(《南雍志》)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朱元璋下詔改國子學為國子監。

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哪些人可去國子監讀書?

進入國子監學習的學生通稱監生,其中品官子弟稱為廕監,廕監可分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勞而被授予官職,稱為任子之制。明初沿襲這個制度,規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讓一個兒子承襲其俸祿。後來,請蔭的門檻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請蔭。

“蔭子入監,明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蔭一子以世其祿。後乃漸為限制,在京三品以上方得請蔭,謂之官生。”(《明史》)

此外,皇帝有時特降恩旨,讓某些官員子弟進入國子監學習,不限官員品級,這些學生被稱為恩生。恩生是從建文元年開始出現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國子學典簿周循理建議增加生員數量,十二歲以上的一品至九品的京官子弟,全讓他們去國子學就讀,並且確定其出身資格。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三月,因為承襲職位的將官子弟驕奢安逸,大多不稱職,朱元璋令其年幼子弟進入國學讀書。

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哪些人可去國子監讀書?

與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來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為貢監和舉監。

舉監是指送入國子監補習的會試落第的舉人。

貢監是指貢生入監,《明史》把貢監分為四類,分別是歲貢、選貢、恩貢、納貢。明太祖時期,貢監主要是指歲貢。

“同一貢監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明史》)

洪武元年,朱元璋令官員子弟和通曉文義的民間才俊進入國子學讀書,並從中挑選國琦、王璞等十餘人陪伴太子朱標讀書。

為了培養更多人才,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下詔令各府、州、縣興辦學校,各地從此開始設立“郡學”,又稱為“儒學”。

“其令天下郡縣並建學校,以作養士類。”(《明太祖實錄》)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六月,朱元璋令道提刑按察司從府、州、縣學中挑選二十歲以上、資質厚重、有志學問的生員送至京師,經禮部考核合格後送入國子監讀書。

在明朝朱元璋時期,哪些人可去國子監讀書?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二月,朱元璋下令各府、州、縣學向朝廷推薦生員進入國子監學習:從洪武十七年開始,各學校每年推薦一名生員,正月送至京師,在翰林院參加考試,合格的生員入讀國子監,不合格的罰為吏。考試的內容包括:四書、五經的內容各一道,對複雜事件的判斷一條,由翰林院官員主持考試。

“命禮部榜諭天下府、州、縣學,自明年為始,歲貢生員各一人,正月至京,從翰林院試,經義、四書義各一道,判語一條,中式者入國子監,不中者罰之。”(《明太祖實錄》)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批准禮部的奏請,把文字考試合格的歲貢生員送交國子監官員再次考核,根據成績高低分堂學習;對於不合格的生員,教官、提調官與生員一同受罰。不久,朱元璋又令成績上等的生員進入京師國子監學習,成績次等的生員送至中都國子監讀書。

可見,歲貢生員考進國子監讀書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