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器的應用,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戰國時代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

《詩經·秦風·駟驖》中說“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學者們認為,驖是指鐵灰色的馬。這首詩是記述秦襄公一次田獵活動。秦襄公是西周末春秋初期人,那時人們就用鐵來形容馬的顏色,這說明鐵在當時是人們很熟知的事物。

鐵器的應用,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戰國時代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

考古發現證明,春秋時代至戰國早期的鐵器主要是兵器,鐵很少被用作農具。鐵不能用於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力就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而且由於受冶煉技術水平的限制,春秋早期使用的鐵都是鍛鐵,質地脆,強度低。

戰國中期以後,鐵製的農具獲得廣泛使用,鐵器成為社會經濟部門的核心要素,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代表。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在已發現的先秦鐵器中,屬於戰國中後期的佔了絕大部分,而且農具和手工業工具常常成批出現。《管子》中記載,“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這說明在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業經濟中,鐵器是必不可少的。

鐵製農具的廣泛應用,提高了開墾荒地的能力,便於精耕細作,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歷史學家將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過程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三個階段,鐵器的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鐵器的應用,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戰國時代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

春秋時代,牛耕技術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從前,農民耕種土地完全依靠人力,牛被用作祭祀神明的犧牲。牛被應用於農耕,畜力代替了人力,既節省了資源,又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就是當時牛被用於耕地地反映。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都很重視水利灌溉,修建了不少著名的水利工程。例如,魏國西門豹“引漳溉鄴”工程,引漳水灌田,既除了水害,又改良了土地。該工程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秦國李冰父子主持修築的水都江堰,是我國古代最著名水利工程。時至今日,它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韓國水工鄭國幫助秦國修建了鄭國渠,引涇灌溉了大量良田,使關中地區避免了乾旱,成為秦國糧倉,為秦國吞併六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

鐵器的應用,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戰國時代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

鐵製工具的使用,牛耕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勞動者致力於私田,公田反而被荒廢了。什麼是公田呢?在春秋以前,土地國有,名義都屬周天子所有。但是,周天子又透過分封將土地分給各級貴族。貴族又將土地劃分為若干份,其中有一份屬於貴族所有,這就是所謂公田;其餘的份地則分給若干農戶經營,農戶經營的土地就是私田。

據記載,公田的收成屬於貴族。但貴族並不參與生產勞動,經營私田的若干農戶共同在公田裡勞動,大家先將公田治理好,然後再回到自己的份地上耕經營。私田裡的收成屬於勞動者所有,但生產者沒有所經營土地的所有權。農戶的私田數量很少,收成有限,也僅夠維持家庭溫飽,少有剩餘。所以,井田制並沒有儒家學者所憧憬的那般美好。

鐵器的應用,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戰國時代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

伴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與牛耕技術的推廣,大量荒地得以開發,私田的面積擴大。農民種植私田的興趣自然要高過種植公田,所以農民在公田裡的勞動越來越少,雜草叢生,荒廢起來。

但是,貴族並不甘心自己的收入減少,要透過改變剝削方式來維持其地位。他們廢除了公田與私田的界限,承認土地私有,但要根據農民耕種土地的畝數收取不同的實物地租。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前548年,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前408年,秦國實行“初稅禾”。這些事件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經濟方式已發生了重大變化。

鐵器的應用,牛耕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戰國時代經濟方式的重大變革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