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醬肉、醬鴨都是蘇州有名的冷菜,做法和風味都非常獨特。特色是在製作時加入大量的紅曲、冰糖,因此做好後紅通通、甜滋滋的,有引人一嘗再嘗的魅力。中國人用紅曲做菜歷史已久,宋初學者陶谷在《清異錄》提到“紅曲煮肉”的典故。紅曲中的主要微生物是紅曲黴菌,有糖化澱粉的能力,也有酒精發酵力。紅曲黴菌所產生的紅曲黴紅素,是很好的食物染色劑,至今除了蘇式醬鴨外,還用在紅腐乳、廣東叉燒、福州菜之中。蘇州“陸稿薦”的醬肉甜美香醇,名聞遐邇,是陸文夫的中篇小說《美食家》男主角朱自治最著迷的小吃之一。它有段有趣的典故:陸稿薦原名“陸家醬肉鋪”,創於康熙二年,原只是家極普通的商店。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某年的四月十四日蘇州“亂神仙”節慶的前夕,陸家醬肉鋪前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揹著條破草蓆,手託著個破陶缽。他乞求在陸家借宿,陸老闆看他可憐,便讓他入內在灶前休息。隔天一早,乞丐不告而別,只留下那條破草蓆與陶缽。此時店裡夥計正準備起火燒醬肉,發現柴火不夠,便順手把草蓆塞入灶內。不料,草蓆一起火,立刻肉香四溢,使外面路人紛紛驚呼:“哪來的香味?”並群聚在肉鋪前議論紛紛。此時,陸老闆一眼看到陶缽疊起成“呂”字,聯想到呂洞賓仙人,便下跪向天感謝道:“遇到神仙啦!並吩咐把未燒完的草蓆收起,以後每天只抽出一根稻草放入灶中。結果經燒稻草滷出來的醬肉,無不肉香撲鼻,美味加倍,陸家醬肉鋪因此成名。蘇州話稱草蓆為“稿薦”,他便把店名改為“陸稿薦”。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母油船鴨,蘇州人也愛吃鴨子,除了醬鴨外,老餐館“得月樓”有“母油船鴨”的名菜。母油船鴨原是太湖船菜,因美味而風行於蘇州、無錫一帶。早在一百多年前,太湖遊船眾多,船孃都在船上煮飯燒菜,供遊客食用,這道菜就是其中之一。她們將整隻鴨子在陶罐中煨熟,原汁原味,香聞十里,肉質酥而不爛。後來蘇州廚師加以改良,將鴨骨抽岀後裝罐燉制,並在鴨腹中放入川冬菜、豬肉絲、香蔥等配料添香,再用蘇州著名的母油來調味,成品香濃味美。母油又名秋油是在三伏天曬制到秋天的優質醬油。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碧螺蝦仁,“碧螺春”是中國十大名茶,產於蘇州太湖洞庭山,原名“嚇煞人香”,後來得到康熙的欣賞,改名碧螺春。碧螺春茶葉極為細嫩,是在清明穀雨節前後,採取一芽一葉或二葉的嫩茶葉所製成,芽葉之表面多白毛,故成茶呈白綠色,鮮嫩可愛。蘇州人喜歡喝碧螺春荼,也愛用碧螺春茶葉來做菜。碧螺蝦仁就是用碧螺春荼葉、河蝦仁混炒而成的。河蝦仁一定要活拆現炒,碧螺春荼葉也一定要是新荼。炒好後色澤綠白相映,蝦仁脆嫩,並帶著淡淡的荼香,勝過龍井蝦仁。因為龍井茶葉的香氣略苦,比不上碧螺春的甜美,如蘭似麝。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松鼠鱖魚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以刀工精巧、色澤美豔、滋味酸甜而著稱,經乾隆皇帝品評之後,身價百倍。秘訣在於採用鮮活的鱖魚,否則成品會大為失色。中國各地都有松鼠魚的製作,但所用的魚都不一樣:上海用黃魚,揚州用黑魚,濟南用鯉魚蘇州人則喜歡用鱖魚,因為鱖魚肉質細嫩,骨疏刺少,經切花、油炸後,頭大口張,尾部翹起,內似翻毛,形似松鼠,非常好看。上桌時,再澆上蝦仁、筍乾、西紅柿醬滷汁,還會發出吱吱如松鼠的叫聲,果然名實相符。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搶蝦,無錫的太湖船菜很有名,據說每個太湖船孃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做得比正式餐館還出色,搶蝦就是其中之一。太湖中有三種珍貴的水產:白蝦、白魚、銀魚,並稱為“太湖三白”,搶蝦就是用白蝦做的。這種白蝦個頭不大,但通體晶瑩透明,像是由水晶雕成。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太湖船孃的搶蝦分為兩種:一種是“活搶”,就是把水晶活蝦的須腳稍微剪掉,扣在碗裡,再用麻油、醬油、花椒、胡椒粉配成一碗作料,拿活蝦蘸著吃。蝦子放入口中後,還在跳動,新鮮生猛已極。需要有幾分膽量才吃得下。另一種是“雪搶”,先把蝦的頭尾統統剪除,使蝦子呈顫抖的半死狀態,然後,用綿白糖拌上麻油、醬油、蔥末蘸著吃,滋味又鮮又甜。由於主要作料是綿白糖,因而得名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梁溪脆鱔,無錫西施宴中有一道名菜:太湖泛舟。只見一個大圓盤中,以脆鱔、冰糖核桃,堆出無錫的兩座名山:惠山和錫山。然後,在兩山之間,以胡蘿蔔刻成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門,門下是一泓碧水,水中盪漾著一葉扁舟,也是用胡蘿蔔刻成的,令人讚歎大廚的匠心獨運。脆鱔的全名是梁溪脆鱔,發明於明末清初。太湖內盛產鱔魚,新鮮鮮嫩。當地的廚師將活鱔用開水燙熟後去骨,刨成鱔絲,人油鍋炸脆後,再用醬油、冰糖、酒、五香粉等調味料滷煮入味,成品外觀烏黑油亮,入口香脆,滋味甜中帶鹹,是道可口的下酒菜。

蘇州名菜醬肉,無錫太湖船菜,感受中國飲食文化

無錫肉骨頭是無錫名饌,又名“三風橋排骨”,色澤紅亮,外形完整,酥爛入味,甜鹹適中,相傳為濟公所授。據說濟公某天到了無錫的南禪寺,一時嘴饞,將狗肉放在砂缸裡,投入燒熱的香爐中燜熟,肉香四溢。後來有人用同法去燒豬肉,滋味更美,並將燒製法傳給當地的“黃裕興肉店”。不久後,商人王雲清在三風橋附近開設“原餘肉莊”,並高價聘請黃裕興肉店的老師傅來掌廚。那位老師傅又將素材改成豬排骨,並將燒製法加以改良,成品名聞遐邇,所以如今無錫排骨皆以三風橋為正宗。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