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腐乳餅是廣東潮汕地區名點,這種餅製法與眾不同,其造型小巧,用料多樣。它以精麵粉作餅皮,以腐乳、肥肉丁、芝麻仁、酒、糖、蒜等11種配料作餅餡,烘烤出的成品,形狀規整,不僅含營養豐富,而且有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醇香濃郁,甜而不膩,是潮汕餅食中的佼佼者。腐乳餅的產生是有其由來的。據傳,昔日潮州有一位技藝高超的餅食師傅,因不滿老闆的欺騙和剝削,憤然離開這家僱用他的餅食店。在離店之時,他一氣之一下將廚間的腐乳、白酒、大蒜等亂七八糟的食品倒進放有餅餡的大缸中。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腐乳餅

當店主知道後,不忍將缸中餅餡拋棄,就將其另制一種餅,取名為“

腐乳餅”

。誰知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後來,各餅食店見群眾喜食這種餅,於是,便競相仿製出售。在20世紀40年代,潮州林權記號的腐乳餅就很出名了,並一直髮展沿傳下來。而今,潮汕地區製作的腐乳餅,比往昔更有發展,生產的工廠不下百家,尤潮州市果餅食品廠繼承傳統工藝,所產腐乳餅較好地保持了其特點,並且已加裝潢,成批出口。

談談江陵豬油餅,豬油餅,又名“

豬油餑餑

”,是湖北荊州古城江陵的著名小吃。系用精白粉酵麵糰作皮,加入生油酥(

生豬板油、小麻油混合

)揪成面劑按扁後,再包入生蔥、板油餡,經烙、煎、烤而成。色金黃,外酥脆,內鬆軟,昧濃香。以其質地佳美,倍受食者歡迎。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江陵豬油餅

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大批滿族同胞由北方移居江南,當時荊州古城逐漸成為滿漢雜居的地方。據說,當時的名食“

豬油餑餑

”,曾是宮廷御用點心,也由此被帶到了荊州城內。開始在江陵縣城有一位姓馬的師傅,因他曾隨同荊州府的奎將軍上京城稟報民情時,同宮廷御廚閒聊時學得此藝。在回到荊州後,馬師傅將此點改為“

豬油餅

”,以適應本地人民的鄉情土味。從此,“

豬油餑餑

”之名,便演變成為“

豬油餅

”。後經廚師不斷改進,深受人們喜愛。現在,凡到荊州古城遊覽的客人,對此名食無不一嘗為快。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豬油餑餑

談談合肥鴻章餅,“

鴻章餅

”,原名“

麻餅

”,是安徽省的傳統名點。系以麵粉、飴糖、香油、芝麻等為皮料,包以白糖、冰糖、香油、熟糕粉,以及桔餅、青梅、桃仁、蜜桂花等作餡料。素以形狀整齊,色澤黃亮,外表芝麻均勻,甜香味美,營養豐富而飲譽省內外。據說,合肥生產的這種麻餅,歷史比較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明時期,宋時名“

金錢餅

”,明代稱“

麻餅

”,當時頗為人們所喜愛吃食。可是,又何以叫“

鴻章餅

“呢?相傳清代光緒年間,在合肥有一位名叫劉東泰的人,他原是清末洋務大臣李鴻章家中的管事,當時李鴻章最喜吃家鄉合肥的這種麻餅,所以李府中有專門家廚做這種菜,劉東泰也因此學會了做麻餅這門手藝。後來,劉東泰因故離開了李鴻章家,便回合肥專門開設了一家制作麻餅的店鋪。有一次,他帶了一些自己製作的麻餅到李鴻章家祝賀新年,李鴻章品食後,連連稱好。從此,東泰製作的麻餅也出了名,並叫作“

鴻章餅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麻餅

講一講淄博煎餅,淄博煎餅是山東省傳統餅食之一。所謂煎餅,是用麥、豆、高粱、玉米等磨粉,調和成稠汁,鏊攤而成,故名。其餅歷史悠久,形制精巧。正如蒲松齡

《煎餅賦》所形容:“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

並具有“

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

”的特點,且食之易消化,久放不壞不皮,馳名於國內外。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淄博煎餅

山東煎餅唯淄博所制最為出名,唐代時煎餅還被列入了“

歲時節物

”。著名大詩人李白有“

一板煎餅補天穿

”的詩句(

古代正月二十日為“天穿節”

)。但在淄青一帶煎餅則四時可食,尤驛站常備有此品,以供往來官吏及客商食用,段成式《

酉陽雜俎

》裡記載有“

淄青張評事”,“呼驛吏索煎餅

”的故事。關於淄博煎餅的傳統制食法,清蒲松齡所寫《煎餅賦》已有較詳細敘述:“

煎餅之制……搜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潮,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

”現今山東各地煎餅的製法無多大變化,基本大同小異,且品種眾多,主要有小米煎餅、糖酥煎餅、柿子煎餅、菜煎餅等,各具風味。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腐乳餅等地區名點

小米煎餅

我給大家說說蒙古餡餅,蒙古餡餅,是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傳統風味食品。此餅形如小銅鑼,皮薄透亮,餡飽可見,肉菜紅綠相間,猶似瑪瑙、翡翠,煞是好看。若配以醬、醋、蒜泥裹食,酥嫩鮮香,油潤可口,以其佐餐百食不厭,風味獨具特色,素為草原牧民所喜愛。相傳,早在明朝末年,阜新地區的蒙郭勒津遊牧部落逐漸在此定居。其飲食由肉、奶食品逐漸改變成麵食和肉食相結合。馬初的蒙古餡餅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麵為皮,以牛、羊肉為餡,開始採用幹焰,後改用水煎,以防蕎麥皮的乾硬,為蒙古人所喜食。公元1636年的清崇德年間,在吐默特左翼旗(

今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建立第一座王爺府,餡餅便傳入王爺府。由於王府的原材料充沛,並由幹烙、水煎的蕎麵餡餅改制成用白麵皮,以牛羊油、奶油烙制,在餡餅的色澤、口味方面都比以往好多了。流傳至今的蒙古餡餅,仍然以白麵為皮,牛羊肉作餡,用豆油煎制,鮮美異常,風味尤佳。

蒙古餡餅,製法獨特,以每公斤麵粉加溫水700克和成稀面,攪至不粘盆,稍餳放後,分劑、擀皮、包餡、收口餅皮正反厚薄。均勻,邊煎邊刷油,先旺火,後小夥,三翻兩烙,見餅凸起,即成。聞喜煮餅,為山西地方傳統名食。可是這種煮餅,並非水煮之餅,而是一種油炸點心食品,因晉南民間稱“

”為“

”,又因產於聞喜縣,故名。其餅製作,需經制麵皮、擦餡、包餡成型、油炸、上汁、裡粘芝麻等工序。成品形如圓月,色澤月白,層次分明,酥鬆香甜,並可存放百日色香味形不變,深受廣大食者歡迎。抗美援朝期間,聞喜煮餅作為珍貴食品,還曾隨同祖國赴朝慰問團一起到過朝鮮,受到最可愛的人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歡迎。如今聞喜縣已有眾多食品店生產煮餅,基本上都保持了傳統風味特色。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