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鱔魚,學名黃鱔,又叫長魚、無鱗公子、粽熬將軍、油蒸校尉等。其體細長,形如蛇狀,只有一個鰓孔,一根脊刺。渾身粘滑,無鱗、無瞟、無鰭,色微黃或橙黃,布有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生長於稻田和靠近稻田的池塘、河溝中,黃鱔是我國的特產。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鱔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其營養價值頗高,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8。8%,高於一般魚類,另含脂肪0。9克及鈣、磷、鐵、維生素A、B1、B2和煙酸等營養物質。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尤以組氨酸含量較高,構成了它的獨特鮮味。由於鱔魚骨少肉厚,便於烹製。所以,歷代庖廚都以它為主要原料製作美餚。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尚書》載:“東越海蛤,歐人蟬蛇(即鱔魚)、蛇順,食之美。”後梁人韋琳在《鱔(即鱔魚)表》中說,鱔魚“超聲綺席,黍預玉盤”,“宛轉綠之中,逍遙朱唇之內”,成為席上的佳餚。另據考證,我國從漢代開始用鱔魚作菜,南北朝和唐、宋時已會用燒、炒等技法烹製。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如今能用蒸、燉、燴、燜、煸、炸、爆等多種技法,製成上百種的佳餚名菜。著名的有川菜中的幹椒鱔片、幹編鱔絲,揚菜中的白燴臍門、軟兜長魚,魯菜中的脆爆鱔魚、紅燒鱔段,粵菜中的火嘯燜鱔、燜氯鱔卷,徽菜中的清炒鱔糊、清燉鱔魚等等。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清燉鱔魚的製法是:將粗壯鱔魚一斤半剖腹,除髒洗淨,斬除頭尾。剁成寸長鱔段,下沸水燙,撈起洗去內膜。取砂鍋一隻,放入高湯(二斤)和鱔段,以旺火燒開,撇去浮沫,移至微火上,加料酒、薑片和蔥結。燉半小時後,再放入鹽、冰糖、蒜瓣、火腿片和筍片。再燉半小時,揀去薑片和蔥結,放入味精和豬油即成。此菜肉質細嫩,湯色乳白,醇厚味美。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鱔魚雖然味美無比,但膚紅已死的繕魚就不能再食用了,因其死後,體內所含組氨酸會很快轉為有毒性的組氨,食後能引起中毒。鱔魚體內常藏有頜口線蟲的囊蚴,須烹製熟透後才可食用。另外,有一種和色黑而長大的鱔魚和類似鱔魚的黃色水蛇有毒,不能食用。夜間用燈照,項下有白點的鱔魚,也有毒,也是不能食用的。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鱔魚的血清有毒,其毒素能為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熟後食用不會中毒。如果用缸蓄鱔魚,當發現因缺氧頭髮脹或老是伸出水面,需立即取出及時加工。

宰殺鱔魚有兩種方法

:一是對粗壯鱔魚採用摜殺,即將鱔魚打昏後,在頸部刀斬放血洗淨,剪開肚皮,去除內臟。殺後不要久泡水中,以防失去鮮味。二是對細小鱔魚採用燙殺,即用沸水將鱔魚燙死。當魚咀張開,身體彎曲,就可切配烹調。使用燙殺須放點鹽和醋,鹽能使罐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便於切絲烹調,醋則能去其腥味。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鱔魚亦作藥用。自古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滋補益品。其性味甘溫,入肝、脾、腎三經,具有補氣養血,溫陽益牌、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載:“鮮,甘熱,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溼痺。通血脈,利筋骨,治產後虛贏,治癒痔痿。”李時珍《本草綱目》雲:“鱔魚肉甘大溫無毒,主治補中益氣、補虛損、婦人產後惡露淋瀝,血氣不調,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氣,腸鳴及溼痺氣”。

飲食歷史悠久的鱔魚,古今藥食同源,黃鱔的處理和製作方法

中醫認為,鱔魚為溫補強壯劑,適用於氣血兩虧、體虛消瘦、腎虛腰痛、虛勞咳嗽,溼熱身癢、腸風痔漏、子宮脫垂、口眼歪斜等症。後來的醫學界還認為,鱔魚還含有降血糖成分,對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及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