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美食趣聞,正月初一吃餃子和新春佳節食年糕

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春節”。據載,在西漢武帝太初元年,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並把春節由殷商時期的二月改為正月。由於各民族風俗習慣的不同,歡度春節也各有所異。

神州美食趣聞,正月初一吃餃子和新春佳節食年糕

餃子又稱“扁食”,“水悖悖”,“水點心”。是一種半圓形的有餡的麵食,遠在南北朝時就已“天下通食”。其製法是:將瘦豬肉餡(牛、羊肉亦可)同切碎的韭菜(或白榮、豆角、蒜苗等其他可作餡的菜蔬)一齊盛入缽內,加以精鹽、味精、麻油、五香粉及少量水調勻,再將麵粉加水和勻揉光,搓成長條,揪成數十個小團,將小麵糰按扁,用小麵杖擀成直徑約為7釐米的包皮,包進肉餡,皮子對摺合攏,兩手拇指和食指同時將口捏緊。將餃子投入開水鍋中煮熟、撈起。食用時,在小碟中放些麻油、醬油、醋,用餃子蘸著吃。水餃皮薄餡香,味道鮮美。

漢族人過年吃的餃子要在除夕夜裡準備好,在守歲時包,辭歲時吃。舊時按天干地支計時,半夜十二時是子時。年三十的子時鐘聲一響,就由舊歲跨入了新年了,這叫做“更歲交子”,即交了新的一年的子時(零點)了。在這“交子”的時刻吃有餡的麵食,於是就把它稱為“交子”,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餃子”。

餃子的吃法和製法多種多樣,舊時人們在新年包餃子時,常常往某個餃子中放進糖、花生、如意或銅幣。如果誰吃到含糖的餃子,就意味著在新的一年中生活很甜美,吃到有花生的餃子意味著健康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內有如意的餃子則意味著來年事事如意,吃到含銅幣的餃子更是意味著有好運氣。

神州美食趣聞,正月初一吃餃子和新春佳節食年糕

我國各地漢族同胞在節日裡吃餃子的方法大不相同。河南洩源人初一吃的餃子與麵條同煮,名日“金絲穿元寶”,金絲即麵條,元寶即餃子。豫西一帶初一吃的餃子與粉皮同煮,名日“粉皮餃水”或“涼粉餃子”。西北地區的人做餃子不擀皮,而是把面擀平之後,用小碗一個一個扣刻成皮兒。關中一帶吃的餃子也與麵條同煮,稱為“銀線吊葫蘆”。山東沿海地區則愛包魚肉餡餃子,其餡色白質嫩,趁熱食用,味道鮮美異常。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餃已不再是過年時吃的珍品,而成為了家家戶戶十分喜愛的常食之品。每當工餘閒暇或節假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熱騰騰、香噴噴的水餃,真是妙不可言。“雞泥餡餃子”、“高湯火鍋水餃”、“三鮮餡餃子”、“鴛蠢餡餃子”(即豬肉、牛肉兩種肉餡製成的餃子)、什錦餃子厖這些名目繁多的餃子正在點綴著人們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

新春佳節食年糕

新春佳節,爆竹聲聲。在歡度春節的時候,同愛吃餃子的北方人不同的是,南方人愛吃“年糕”。年糕,是一種用黏性比較大的米或米粉製成的糕。它光潔如玉,柔糯細軟。加水煮則糕糯湯清;用油煎則香甜柔軟;如用碗隔水蒸食,其風味更佳,為其他糕點所不及。實為水蒸類糕點中難得的佳品。

我國南方漢人春節必食年糕,這裡有大吉大利之意。祝願生產、生活“年年(粘粘)高(糕)”。

神州美食趣聞,正月初一吃餃子和新春佳節食年糕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拒聽伍子胥多次直諫整日歡宴,不問國事。伍子背囑咐家人:我死後,如國遭難,鬧饑荒時,可在相門城下掘地3尺,即可得食。後來,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劍,吳國被越國滅亡。自此戰事紛紛,災難不絕。在飢餓斷糧之時,伍子胥的家人按他當年的囑咐,拆牆挖地,發現砌的城磚都是用糯米粉做的。饑民們紛紛以磚為食,後人為敬仰伍子肯愛國憂民的精神,每逢春節,便吃年糕,以示懷念之情。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年糕的種類很多,其中桂花糖年糕,水磨年糕,是南方兩大年糕品種。桂花糖年糕盛於蘇州,有紅、白兩種。其用料講究、製作精細,而且色澤鮮豔,造型美觀,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水磨年糕是浙江寧波一帶的佳品。其吃口爽滑,可鹹可甜,吃法多樣,便於保藏,深受人民所喜愛。

神州美食趣聞,正月初一吃餃子和新春佳節食年糕

如今,吃年糕的習俗已由南方發展到全國各地,成為全國性的節令食品。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食年糕的風俗也不盡相同。蒸制時以香蕉葉墊屜,風味迥異。還有些地區喜歡吃威味年糕。用南瓜絲、蘿蔔絲、豬肉或蝦米同炒,調以五香粉、胡椒麵等。將炒好的配料同事先磨成的米漿拌在一起,上籠蒸制,別有一番風味。

在節日的喜慶日子裡,人們吃著瑩潔軟糯的年糕,蘸著雪花似的白糖,祝願來年生活更甜美,萬事如意年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