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世上食物千千萬,唯獨稻米最常見,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富貴府邸還是皆為白丁的尋常人家,稻米都是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糧食作物。稚童口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嫗常言的“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無一不與稻米有關。對於遠離田埂、久居城市的人來說,我們或許無法領略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喜悅,但能多瞭解一些餐桌上的健康營養也算是一種收穫~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稻米,我們俗稱大米。據史料記載,我國水稻種植痕跡被發現是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彼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掌握了大米的基本種植技能並將大米作為主要的充飢飽腹的糧食。時至今日,水稻已經有了14萬個品種,此番百花齊放的景象源於科技的進步,更源於我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和對大米的熱衷。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常見的大米品種繁多:稻香米、珍珠米、泰國香米、絲苗米……令人頭暈眼花,但若是按照植物學性來分就簡單多了:秈米,粳米和糯米。

糯米重在粘糯,與秈米和粳米外觀、口感都相差甚遠,通常顆粒圓潤、顏色純白不透明,煮熟後粘度較大,常作為粽子、年糕、米酒等特殊佳餚的主要材料。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而秈米和粳米,恐怕大多數人難以區分。首先從外觀來看,細而長的大多是秈米,圓滾滾的大多是粳米;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再細化些,粳米通常吸水性較弱,脹性小,出米率較低,但黏度比粳米更高,口感更為軟糯,主要生長在北方,通常一年一季,常見的珍珠米便是粳米了。

秈米顆粒扁平,吸水性較高,脹性大,出米率較高,顆粒分明有嚼勁,主要種植在南方,通常一年兩季或兩年三季。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除了這些之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糙米”、“胚芽米”這些新鮮的詞兒也逐漸進入到大眾視野。倘若按照胚芽加工程度劃分的話,我們可以將大米逐級分為:稻米、糙米、胚芽米和精米。

其實並不難分辨,水稻收穫後尚未去除外殼,被金黃“盔甲”包裹的樣子即為稻穀。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稻米去殼後,剩下80%部分是糙米,糙米含有糠層、胚芽等部分,質地緊密,口感較粗,古人所吃的大米便是糙米了。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保留75%的部分即為胚芽米,它是去除了糙米基礎上的糠層,同時又保留了胚芽的大米狀態。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而我們日常食用的、最為常見的大米非精米莫屬了。精米去除了外殼、糠層和胚芽,保留了70%的部分,顏色淨白,口感細膩。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瞭解了大米的品類,接下來上乾貨,為大家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挑選好大米,怎樣去判別大米的好壞。

一觀、二摸、三聞、四品,這是我們易於操作且辨別度較高的識別大米好壞的方法。

觀其外貌,品質優良的大米呈精白或淡青色且有通透感,顆粒均勻完整,無變質或黃粒米,殘粒雜質較少;反之則品質欠佳。

摸其觸感,通常品質較高的大米觸感涼爽,無油膩發粘的觸感,揉搓無糠。

聞其香氣,可取少量大米於手掌,對米哈氣或雙手揉搓至發熱,透過嗅覺判斷是否有稻香氣息。

品其口味,經過蒸煮的大米,口嚼感受其質感,是否有甘氣不足、軟硬不合等情況,因蒸煮受加水量和蒸煮方法等影響,以及眾口難調,所以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以自身喜好判別即可。

每天都吃的大米,應該如何挑選?

鄱陽湖大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