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中國人在飲食上講究一個“鮮”,例如

燉雞時加的香菇

關東煮裡的昆布

(海帶),在它們的加持之下,所烹出的佳餚均可用“鮮”字來評價。

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魯菜中的“吊湯”手法,一般是用

雞肉、豬肘

豬大骨

,經過燉煮、去雜質等工序所得到的高湯,有著極高的提鮮效果。

但對於如今的餐飲行業而言,無論是從食材本身,還是依靠烹飪技藝,其中的過程都較為繁雜,遠不如半小匙“味精”來的方便。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作為如今中國人最常用的調味品之一,

“味精”

能夠輕易地提升菜餚口感,哪怕廚藝再差,也能得到較好的加持,可謂是廉價又實用。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在中國廣泛使用,但其實味精最早起源於日本,最初叫做“

味之素

(味の素)”,距今也不過100多年的時間。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味精的前世今生

它是在1908年時,當地一位叫池田菊苗的化學教授,從海帶中發現了一種叫“穀氨酸鈉”的元素,也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能夠讓食物變得美味且可口。

並且這種味道不同於常規的

酸、甜、辣、鹹

,池田菊苗便將其命名為“鮮味”,銷量十分火爆。

如今味精的生產原料,也從最初的

海帶、大豆、小麥

,變成了

玉米皮、小麥麩皮

等更廉價的材料。

在將它們經過

加壓水解、去色、去雜質

等各種工序後,最後結晶生成“穀氨酸鈉”——這種元素在純味精中的佔比,能達到99%以上。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說直白一些,味精就是一種純化了的鮮味物質。

其在餐飲行業的地位,可謂是高高在上,因為比起配菜、吊湯等繁雜的提鮮手段,它實在是太過於便捷,並且於食客而言,效果往往也更好一些。

甚至有很多的吃貨,還將“魯菜的沒落”歸咎於味精的出現。

雖然這種說法較為誇張,但細想之下,也不乏一些道理。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使調味沒有驚喜可言”的調料

味精的出現,確實讓民眾對“鮮”的概念,造成了極大影響。

火候欠佳、食材不鮮等,都可以用味精來修復找補,當然正常情況下的菜碼,也一樣能用味精來錦上添花,這種情況在飯店中最為常見。

時間一長,民眾們對於“鮮味”的感知,自然就發生了變化,要求也變得更加苛刻,哪怕是再優質的高湯,對食客來說,還是難以企及味精的效果。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這也算是一種

“口味上的通貨膨脹”

吧,魯菜引以為豪的吊湯技術表示:這屆食客實在是太難帶了。

所以味精就像是辣一樣,讓一桌菜餚以鮮至上,佔據了大部分調味,但同時也失去了調味上的驚喜。

吃貨們對“鮮”的概念,全被味精改變了,你還在吃嗎?

——輕肥說——

看到這裡,相信您也明白了,“味精”作為廣泛的、常用的調味品,對民眾口味的影響深度可見一斑,

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依賴”

生活中人們對其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能提鮮,也有人說會致癌,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國際上許多權威機構,都對味精做過試驗,

並未發現味精在合理使用範圍內,對人體有害的依據。

所以說在意食品安全是正確的,但也應該理性看待,切不可聽風就是雨,談“味精”色變,至於到底能不能吃、該不該吃、想不想吃,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

相關文章